塑料管里的面霜,擠一擠,總還有。
我有一管面霜,是半年前買的,大概一個多月以前我就發現它變癟了,甚至已經到了“前胸貼后背”的程度,那是在提醒我該買新的了,但非常神奇的是,每天早上當我拿著癟癟的塑料管,決定當天一定要買管新的的時候,卻總能再擠出一些,作為日用量綽綽有余,就這樣,持續了一個月。這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帶給我兩點思考:
1.焦慮這種情緒純粹是大腦“臆想”出來的。500萬年前,人科動物的歷史序幕拉開,人類進入漫長的進化歷程,而現代文明才發展了2000年,在人類進化歷史中可謂非常短暫,所以人類的大腦其實更傾向于原始動物(爬行類動物)的思維模式,在危機四伏的曠野,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建立了高度警覺的神經系統,“容易焦慮”其實是一種對于生命安全的保護機制。而在現代社會,焦慮卻時刻困擾著我們,甚至會導致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回到擠面霜這件事,我每天清晨看到癟下去的面霜管都會心生一絲焦慮,這種焦慮竟然持續了30多天,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該買新的了”,但事實上呢,白焦慮了,現實明明比想象中要好,況且“焦慮”除了能讓我們焦慮,沒有任何益處。
2.節儉,就是在花錢的時候使勁往后拖一拖,再拖一拖。我的父親非常節儉,衣服、鞋子、包包以及其他一切用品,總是用到不能再用才會換新,他經常說自己“喜舊厭新”,最喜歡舊的東西,在他的價值觀里,把一樣東西用到極致,把它所有的價值都開發出來,物盡其用,是對物件最大的尊重。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節儉,其實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物品價值的廣度與深度。回到面霜,或是其他用品,從小件的牙膏到大件的汽車、房子,我們作為它們的“主人”,應該發掘出它們的最大價值,這樣做,一是對資源的節約利用,二是對物件的尊重,三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愛,畢竟所有的物品都是我們用錢換來的,而錢又是我們出賣自己的時間、腦力、體力和精力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