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在中國墓葬美術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仙人形象,名叫“羽人”,他們肩背生翼,兩腿生羽,活脫脫一副“人鳥結合體”的模樣。我們印象中飄飄乎遺世而獨立的仙人,又是何時開始褪去羽翼?
(一)先秦羽人、山海經與楚辭
對于“羽民”的神話學描述,首見于古籍《山海經》,在《大荒南經》中這樣寫道:
“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人為長頰?!?/p>
可見,羽人有著兩個極為顯著的特征:“人長頭”以及“身生羽”,所謂長頭就是長頰,也就是臉比較長;而身生羽毛,意在表示其能夠飛翔,但是按照郭璞的說法,羽民卻是“能飛不能遠”,就是不太適合遠距離飛行。
對于羽人外貌的補充,郭璞還引了《啟筮》的說法:‘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又添加了一個鳥類的典型特征即“鳥喙”。所以,總的來看,神話世界中的羽民,是一個典型的“人鳥結合體”存在。
迄今為止,最早的羽人實例,可追溯至殷商中期新干大洋洲墓葬中的羽人玉飾上。這件羽人,人面人身,卻有鳥喙鳥冠,雙目為典型的“臣”字目,腰部生羽翼,出土于墓主頭頂的位置。
除了這件玉質羽人之外,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發掘的商代一、二號祭祀坑中,于殷墟晚期文物中也有一件青銅質地的羽人雕塑。這件鳥人并非單獨存在,而是立于青銅神樹之上,呈現人首鳥身鳥爪的模樣,頭戴冠、大圓眼睛、喙鼻闊嘴,背后則有碩大的云形鳥翅。
結合古籍《山海經》的描述以及考古羽人實物來看,原始階段的羽人更加傾向一種“人鳥結合”的圖騰模式。這種“半人半獸”的羽人形象,其實可以用邵學海所謂“神格羽人”來概括,它反映更多地是自然崇拜的因素,是基于對動物界具備飛行這種神秘力量“鳥類”的模擬而產生。
而從屈原《楚辭·遠游》中“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開始,羽人便開啟了其逐漸仙化的獨特歷程,羽人第一次與不死觀念產生了聯系。袁珂對此解釋道:“所謂‘羽人’、‘不死’,乃人學道登仙之兩階段。處則不死而為地仙,久乃身生羽毛,遐舉而為天仙矣?!?/p>
楚地的羽人形象,以湖北荊州天星觀二號墓出土的木質羽人最具代表性,也是連接先秦“神格羽人”與漢代“仙格羽人”的中間過渡階段。這件木質羽人,延續了殷商時期羽人作為人的大體形態,也依舊表現出典型的鳥類特征即鳥喙、鳥爪以及背后的羽翼。
但與不死相關的新要素也開始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件羽人雙手前伸,兩手呈握物狀,雖然物品已失,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極有可能正是所謂的“不死仙藥”,因為其下青鳥與蟾蜍的組合,正是西王母長生不死神話中的重要特征,當然最有力的證據還是漢代的羽人實物。
(二)漢代羽人、畫像石與雕塑
如果說先秦時期的羽人主要在南方地區出現,到了漢代,就已經遍布全國各地了,而且不僅出現在地下世界,現實生活中也時??梢娝麄兊嫩欅E。與之前的羽人形象相比,有兩個最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漢代羽人大都長了一對高出頭頂的大耳朵,即所謂的“大耳出顛”;其次,漢代羽人基本都化為了人形,有些近乎半裸,肩部必有羽翼。
結合漢代的相關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改變背后的原因:此時的羽人已經由先秦“神格羽人”轉變為了“仙格羽人”。何為仙?《釋名·釋長幼》中說:“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p>
而聞一多也認為,漢代所謂仙人所居之地,正是神山昆侖。所以升仙就是升山,即上昆侖。
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痘茨献?·地形訓》
正因為昆侖第一層涼風之山,登上就能不死,所以羽人具備了長生不死的屬性;正因為需要往返于神山昆侖(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故而羽人需要一雙羽翼以飛躍重重障礙。
關于漢代羽人的作用,學者賀西林總結的三點十分到位:
1.接引升仙,賜仙藥
漢畫中的羽人似乎不是那么悠閑,總是穿梭于云中與昆侖之間,顯得忙忙碌碌,他們在干嘛?漢詩《長歌行》給出了答案: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還黑,延年壽命長”
這塊畫像磚生動地再現了詩歌中的情境:一位騎鹿升仙者在前,羽人緊隨其后,仔細看羽人一手托舉藥盤,一手前伸似在遞仙藥,而騎鹿者則回頭伸手似在接藥。
另外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羽人,則完整地保留了西漢羽人的局部細節:比如高出頭頂的一雙大耳朵,以及手中環抱的承藥玉箱。而雙手的姿態,也再次證明了此前楚墓中羽人手中所持,正是不死仙藥無疑。
2.行氣引導,助長壽
漢代羽人除了引導接引者以及賜藥之外,還經常與眾多祥瑞同框出現,比如這件來自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博局鏡,在西王母所居仙庭之中,羽人簡直忙的停不下來,一會親射虎、一會去馭魚、一會又逗鳥。實際上,這種羽人與祥禽瑞獸之間的互動,可能正是所謂的行氣引導,目的則在于演示既能鞏固自身,亦能幫助眾生延年益壽、不老不死。
《淮南子·精神訓》:“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p>
3.奉神娛神,辟不祥
羽人很忙,真的很忙,不僅要給升仙者送仙藥、和珍禽異獸們玩耍引導,其實還有一點,就是要做好西王母的小跟班。他們在西王母的身邊,或撐華蓋、或持信符、或撫琴或吹簫。如果西王母實在是不開心了,兩個羽人就負責玩六博棋逗樂她。
“九仙會歡賞,六著且娛神”——南陳陸瑜《仙人攬六著篇》
另外,這種仙人六博的畫面,也經常出現于銅鏡之上,根據鏡銘“刻婁(鏤)博局去不羊(祥)”來看,除了娛神之外,這種圖案還具有辟除不祥的含義存在。
最后,我們回答一下題目的問題,仙人必須借助翅膀才能翱翔天際嗎?不,一個叫做列御寇的人,在充分借鑒了羽人翅膀飛行的原理之后,發明了一種更加符合仙人氣質的姿態——“御風而行”。這一點,其實王充在《論衡》里也提到了,他說:“飛者皆有翼,物無翼而飛,謂之仙人”。
結語:羽人是往來于仙界與人間的使者,而從先秦神格羽人到漢代仙格羽人的歷程,其實始終承載著普通人關于超越大限的終極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