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中國和美國的文章見得太多了,而且都出自極具“資格”人之筆,我再去寫這類文章就有點不自量力了。但是,踏上那片國土,能引起我興趣的只剩下人文、習俗和美國人的行為解釋和思維方式了,在我視野里,美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我本以為去美國一次又一次之后可以找到讓人喜歡這個國家的原因,實際相反,越走近美國,呈現出來的“新事物”越多,你以為已經看清的事情會再次變得模糊,力求探索的那個原因會離我越遠。拜謁許多中國人,幾乎每個人都表現出強烈的思念家鄉之深情,他們口中的美國也沒多好,但是真心想回國生活的人卻很少。美國就是這樣一個讓你看不懂的國家。
我留學日本的一位同窗好友坂本圭先生,最近公司招聘三位文員。這家伙非常有趣,他把收到的求職簡歷按照國籍分類: 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案頭上整整齊齊碼著三疊資料,他指了指最厚的那疊,我心領神會,投簡歷最多的是中國人。
坂本圭對中國人的評價:聰明,勤奮,但是比較圓滑,沒有美國人那樣容易“駕馭”,少日本員工的那份忠誠。當知道他在美國開這家咨詢公司已經有二十個年頭,我就沒了與他爭辯的自信,不過心的另一頭突然亮堂起來,“日本人眼中的美國?”這是我了解美國的一個全新視角。言不由衷的我,其實心里根本就沒有放下過對美國的觀察和思考。
坂本圭說美國雖然沒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法制國家,擁有國家至高無上權力的是法制而不是總統。一個人的行為、一家企業的經營合法性的解釋權不是某權威人士可以出面替代的。拿企業繳稅來說,聯邦稅收條例有厚厚的八卷,約八萬頁。
美國的稅收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漏洞“百出”也不足為奇,企業乘隙偷稅漏稅的機會是很多的,可是美國人不蹚這混水,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合理避稅。一般企業是沒有這個能力,去閱讀、理解、掌控如此繁多的稅收條例,于是成就了美國“四大”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的誕生和發展。他們情愿化人力、精力、財力去研究如何合理避稅,也不會用智慧去跟法律玩“貓捉老鼠”游戲。美國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國家。?
這話我聽得有點刺耳。“中規中矩”和“世界警察”顯然不在一個頻道上。坂本圭說,“世界警察”這是美國政府給世人留下的霸道形象。平心而論,美國民眾真沒有這份架勢,包括各城市長,盡管美國的國旗隨處可見。社區的一個活動就能輕而易舉的邀請市長出席。市政府辦公樓簡易到你不敢相信的地步。
“我在面試新員工求職時,遇見中國人習慣問他,你來自哪里?一旦是上海人,他們會很順口的,很爽朗的,帶著滿滿的自信回答:‘我來自上海!’那語氣會讓你產生世界是上海的,未來是他們的。”
坂本圭的這席話明顯帶有嘲諷,讓我面紅耳赤,無地從容,我曾經也用這樣的語氣回答美國人的詢問:你來自哪里?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紐約人,他們的回答很平坦。美國人的地域差異沒有那么敏感,紐約人又怎么啦?在團隊中,美國人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國籍而咄咄逼人。”
這個話題讓我覺得有些沉悶,我用“學區房”的問題將話題轉移開去,沒想到我步入了另一個不爽地域。
“中國不是也有學區房嗎?”他反問道。
“感覺不是一個概念……”我說。
經過一個常住美國的日本人的解釋,我終于明白中國的學區房,是沒有道理的,也許純碎是房產商為銷售自己的樓盤而盜用了美國學區房的概念。中國學區房的基石沒有美國來得穩定。
美國的學區房,學和區有著魚和水般的依存關系。美國在整個基礎教育(中小學)期間,也遵循的劃片入學原則,學區房(好學校周邊的房產)的概念由此誕生。美國沒有戶籍制概念,為了孩子能入一所好學校有錢買學區房,沒錢租學區房,學區房的地產由此越來越緊俏,房價越走越高。美國房產擁有者每年要按房價的一定比例(0.8-3%)繳稅,這稅稱為房地產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學區房出現了滾雪球效應----房價越貴,房產稅收入越多,學校教育經費越富有,師資越來越強大,學校越辦越好……學和區就此步入一個良性循環。
這種良性循環在中國的學區房區域是不存在的。我國沒有房產稅一說,整個基礎教育期間的經費主要來源地方公共財政撥款,學和區只是一種戶籍制的關系,好像沒有很大的關聯性,學校也不會因為周圍房價飆升而得到更多的教育經費。
走出中國人圈子去了解美國,不失一種好方法,這是我與坂本圭聊天得出的一個結論。
告別時,我問坂本圭,你來自哪里?他微笑的回答,我來自日本。語氣和美國人回答,我來自美國,一樣平坦。我也學著美國人的語氣說道,我來自上海。
坂本笑了,我也笑了,同一頻率的笑聲撒在了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