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又是江南采茶季,得利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加上我也算是一個偽茶迷,很多的朋友找我問茶葉,不過茶葉解釋起來很麻煩,而且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釋,也頗費勁。所以,特出一文,算是給像我這樣的茶小白普及一下茶葉知識吧。
(純手工制作和道聽途說,非官方史料,看看就好。)
首先說茶的種類,基本是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這六大類,有的命名是因為茶湯的顏色,比如紅茶,有的命名是因為茶葉的顏色,比如黑茶。但是實際上是根據發酵來區分的,綠茶和白茶都是不發酵的,黃茶是微發酵,青茶是半發酵,紅茶和黑茶是全發酵的。
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減肥茶是不是茶?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茶,它有茶的成分在里面,但里面也添加了其他的中藥材。茶確實有減肥的功效,只是并沒有減肥茶那么具有功效,茶葉的減肥并不能立竿見影,需要長期的飲用。中醫學上,一般都是病治于未發(扁鵲三兄弟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才是正統,徐徐圖之,那種效果很猛烈的多是虎狼之藥,效果顯著的同時,一般帶有副作用。
綠茶里面我們比較常見的有:信陽毛尖,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當然這里面又分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這些都是制作工藝的不同,對于我們這種茶小白來說,就沒有必要深究了,只要知道都是綠茶就好了。
白茶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茶葉,其命名白茶就是因為采摘的是有白色絨毛的茶葉,制作出來的也有白色的絨毛,有些類似碧螺春,碧螺春也有白色的絨毛。比較值得一說的是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的葉子也是白色的,雖然它也叫白茶,但是實際上是綠茶。常見的白茶有:白牡丹、白毫銀針、貢眉、壽眉等。
黃茶其實更趨向于綠茶,只不過多了一道悶的程序。大多數人對黃茶其實不怎么熟悉,它又分黃牙茶、黃小芽和黃大芽,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是根據葉子的大小來區分的,有點像龍井品類的區分。常見的黃茶有: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浙江也有莫干黃芽。
烏龍常見是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臺灣高山烏龍、凍頂烏龍、鳳凰單樅,這一類的茶葉主要集中在福建、廣州和臺灣地區,屬于半發酵茶,有意思的是,半發酵茶和發酵茶的區域都比較重疊,估摸著就和當地濕潤高溫有關,茶葉容易被發酵。
紅茶最早就正山小種,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比較知名的有:祁門紅茶、滇紅、閩紅,我們常見的功夫茶,多是紅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所以叫黑茶。這里有個我們大家都比較誤區的地方,就是很多的人認為普洱是紅茶,而實際上卻是黑茶,當然這個觀點也有分歧,但主流還是認為普洱是黑茶。主要分為:湖南黑茶(苻茶)、四川藏茶(邊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老青磚)。
當然了普洱又分生普和熟普,熟普經過臥堆,并適度發酵,可以直接飲用,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普洱養胃,說的就是熟普。而生普就是普洱里面的霸道總裁了,生普一般是比較傳統的加工工藝,當年的茶葉直接壓制成餅,不經過人工發酵,靠時間和歲月的流逝,自然發酵,一般5到10年的茶才好喝,霸氣十足,刮油十足。
相對于紅茶,我更喜歡喝綠茶,綠茶里面也有造假的,但是綠茶多是以次充好,就是用非正宗的綠茶冒充正宗的綠茶。我們以西湖龍井舉例,西湖龍井的方圓13公里,也就只有169平方公里的茶才能成為西湖龍井,要知道這片區域好多還是建筑和湖泊,當然就供不應求了。于是市場上就有很多的不法商家以次充好,比如用杭州龍井,烏牛茶(浙江區域這個茶葉發芽最早)冒充西湖龍井。但是總的來說,綠茶的造假有限,而且因為綠茶新茶要好于陳茶,一年一次,是故綠茶造假成本略高。也有一些不法商家為了茶葉的好看,對綠茶使用食用蠟炒制,總的來說,綠茶即便是造假,相對來說對身體的傷害有限。
紅茶和黑茶就不同了,因為紅茶和黑茶要經過發酵,再加上紅茶和黑茶具備增值收藏的價值,所以紅茶和黑茶的造假猖獗的多。除了常規以次充好,用別的茶葉冒充紅茶原葉以外,還有可能會被黑心商人放在極其糟糕的環境發酵,或者使用化學劑發酵。
對于小白的我來說,我是欠缺分辨知識的,真茶假茶我認不準。所以友情建議同是小白的諸位:名茶貴的不一定是真的,但便宜的多是假的。如果沒有可信賴的渠道,那就喝身邊本地產的普通茶葉吧,幾十塊錢一包的,放心、造假少。
綠茶分明前茶和雨前茶,明前茶是清明以前采摘的茶葉,大多是一個尖芽,專業術語叫做一槍或者一槍一旗(就是一個尖尖外加一片葉子);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葉,這個時候就是一槍兩旗或者更多一槍三旗都有的。綠茶的明前雨前茶的價格高,一來取決于當年的年份,溫度高則發芽早產量足價格相對較低,反之則價格上揚。二來取決于采茶工人的人工成本,熟練的采茶工成本大約是150-200元/天,每天可采4-5斤茶青,茶青和干茶的成茶比例差不多是4:1,價格可想而知。
烏龍茶并沒有什么明前雨前的區分的,烏龍的制作工藝,需要茶葉比較成熟,比較老以后才能制作,如果是茶葉尖尖,容易炒焦,所以烏龍沒有明前雨前的區分,即便是春茶也要清明節以后葉子比較成型了,才能開始炒茶。烏龍里面春夏秋冬茶都有,春天雨水多,新芽葉,但茶葉制作完味道容易揮發掉,嫩但不易保存;夏季雨水也多,炎熱,制茶不好弄;秋天天氣干燥,葉子也比較老點,容易產茶,香氣也濃郁;冬季天氣更干,葉子水分太少。所以烏龍多分春茶和秋茶。
說到秋茶,想起來嶗山綠茶也是秋茶最佳,號稱江北第一茶。我記得沒有錯的話,嶗山綠是龍井的一個變種,龍井43號。老家老人喝茶,喜歡泡濃茶,所以烏龍,嶗山綠這樣的茶葉比較適合待會老家招待老人,泡出來都是大片的老葉子,泡一大缸子茶葉,味重還香氣四溢,比一般的龍井之類的清淡型茶葉更容易博得好評。
說到這里,普及一個知識,相同的茶葉,不同的工藝做出來就是不同的茶。同一種茶樹產的茶葉,可以制作成綠茶、紅茶,也可以制作成烏龍茶。舉個栗子:西湖龍井村的茶樹,用龍井的工藝做出來,就是綠茶西湖龍井,用紅茶的工藝做出來,就是九曲紅梅(紅茶)。
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產茶較少。相傳在過去,是沒有黑茶的,傳說在茶馬古道運輸茶葉的過程中,綠茶被雨水打濕,然后曬干,再打濕,又曬干,反復如此,最后就發酵了。等到了目的地后,發現茶葉已經變質了,但商人逐利,舍不得丟,就嘗嘗,結果一嘗試,咦,這茶葉居然也能喝,從此就有了黑茶。
傳說可靠不可靠不得而知,但游牧民族的茶葉多是江南運輸過去的,加上黑茶在發酵的過程中,容易制作成各種形狀(如茶磚、茶餅),方便攜帶,容易儲藏,因此游牧區域就多喝黑茶了。
古代喝茶名曰煮茶,流行于唐以前,實際就是將茶放在釜中烹煮,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放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只要魚目似的水泡微露之時,便加入茶末,使茶與水交融。煮茶是要加各種東西的,比如蔥花,姜沫,鹽巴之類的東西。宋朝有所變革,就是所謂的斗茶,斗茶就是因為有茶沫,沖泡的時候,可以形成各種不一樣的花紋。至今一些游牧民族,喝茶都是把茶放在奶里面煮,這就是當初留下來的傳統和習慣。
而我們現在喝茶的習慣,據傳是朱元璋時代傳承下來的,傳說當年朱重八一統天下之后,和別人一起喝茶,由于他不是貴族,茶藝和茶禮就比較low。但他會想辦法,就發明了現在綠茶的沖泡方法。從此以后,我們的先祖們就開始了另外一種喝茶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的沖泡方式,這種沖泡方式的好處就是,更多的保留的茶葉的原汁原味。
有意思的是,明以后,景德鎮的瓷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瓷器就是炮制茶葉的極佳盛具。
龍井,成名就是在明清,尤其是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將其定位貢茶之后,龍井的身價就炒起來了,至今龍井還有御茶十八棵,傳說是當年乾隆栽培的,我去看過,應該不是原來的十八棵茶樹了。龍井主產地有五個:云棲、龍井、虎跑、獅峰和梅家塢,而最初只有四個,也就是前四個,梅家塢是民國期間,茶供不應求添加上去的。
我們喝茶,用的工具一般是紫砂,陶瓷和玻璃。
紫砂也是明朝時候發明的,因為透氣性比較的好,不容易餿茶,而且紫砂制作的小東西,用茶養,會顯得很好看也具備收藏價值,所以功夫茶的多喜歡用紫砂壺。而瓷器就不用說了,白色的,茶湯綠色會顯得很好看,自古就是盛茶的好器具。玻璃杯是近現代流行起來的,玻璃杯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觀察茶葉。如:君山銀針、太平猴魁,茶葉都是豎立在半空中,透過玻璃望之,翩翩纖,遺世而獨立。就算是普通的茶葉,沖泡的時候,也可以看見茶葉慢慢舒展的身姿,像美人伸腰,慵懶而曼妙。
沖泡的手法,分為上、中、下三種投法。上投法:先放水再放茶,水溫要85度,比較適合比較嫩的茶葉,目的是防止茶葉被燙壞,比如明前的碧螺春。中投法:開始注水,注入三分之一,放入茶葉,再沖泡,水溫大約90度,比如西湖龍井和黃山毛峰。下投法:先放茶在360度回旋直接把水到滿,水溫要95度,比較適合武夷巖茶和鐵觀音這樣的經久耐泡,不怕傷葉的茶。
茶的禮儀里面有一種做法叫:茶七酒八,意思是茶只能七分滿,而酒水可以八分滿。原因是茶水燙,太滿則溢,容易燙傷客人,所以要七分滿。酒水則不同,滿一點無所謂,故可八分滿,但太滿也不好,所以就稱謂酒八。
喝茶的時候,尤其是喝功夫茶的時候,茶藝師倒茶的順序是有將就的,一般是順時針,像用胳膊把客人攬入懷抱。終場的時候,是逆時針,意思就是散場,你們可以good bay了。這種做法有點類似過去的端茶送客禮儀,古來主賓相見,下人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了,便端起茶杯請客用茶。來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下人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來送客,客人也自覺告辭。這樣的慣例,避免了主人想結束談話又不便開口,客人想告辭又不好意思貿然說出的尷尬。
在某些場合,客人在主人給他倒茶后,會把食指和中指放在一起呈彎曲狀,輕叩桌面,這代表謝意。這個儀式有個傳說,據說乾隆當年下江南,一行微服,微服途中為了不暴露身份,乾隆就把一個太監推到了前臺,自己扮演太監的管家。后行至一茶莊,茶莊老板讓乾隆給太監倒茶,為了不揭穿身份,乾隆就親自倒了茶,但太監誠惶誠恐啊,后來靈機一動就想了個辦法,用食指和中指并起來平放,代表自己匍匐,彎曲代表叩首,表達對皇帝的敬意和尊重。
和乾隆相關的傳說很多,其中和龍井茶相關的還有一道名菜:龍井蝦仁。說乾隆微服下江南,采茶之后興致很高,便到一家小店去吃飯。飯前,他把自己采的茶葉給小二,讓小二給自己沖泡,但撩衣服的時候,漏出了一抹黃色,由于黃色在明清是御用色,小二知曉有皇親貴胄到來,急匆匆拿著茶葉去向老板稟告,老板聽后也是一驚,就把小二手中的茶葉當做蔥花丟進了菜鍋,于是就有了龍井蝦仁。當然了,這個故事也有bug,茶葉采摘之后是不能立馬沖泡的,還要經過晾曬,殺青等多種工序。但這絲毫不妨礙人們在吃龍井蝦仁時候,聽著故事佐酒喝。
有一句話叫,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這句話中嘉木就出自于《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陸羽當年著《茶經》便是在浙江,原因就是浙江有不少的好茶。比如:西湖龍井、顧渚子筍(貢茶)、普陀佛茶、雁蕩毛峰、安吉白茶、徑山茶、莫干黃芽、天目青頂、大佛龍井(紹興的)、龍谷麗人(遂昌的,湯顯祖命名的)、烏牛茶。當然還有什么遂昌毛峰啊,五花八門的茶,但都不怎么出名,所以也就略過不提。
說來說去,我比較熟悉,其實也就是浙江比較好的茶葉,因為人在杭州嘛,江南的福利便是在這個時候凸顯的。對了,浙江還有一種茶,產自湖州德清,恩啦,就是這個地方(干將莫邪鑄劍的寶地),這個地方當初還出過很多皇后呢!這里有種茶叫:烘豆茶。就是用青豆,筍干,還有啥啥啥混合做成的。當年我吃過,但是里面還有的東西我楞沒有認出來。它特別的地方是先喝湯后吃茶,不僅茶湯可以喝,茶葉也可以吃掉,最后是茶湯茶葉全光光,及其環保不浪費。
說說茶葉的價格,茶葉價格受每年寒流的影響,茶產量不一,量多就價格下滑,量少就漲價。還是以我熟悉的龍井來舉例:比如今年有寒流影響,茶葉發芽較遲,產量下滑,價格就有漲幅。
普通的浙江龍井(浙江省內產的龍井),明前茶大約是400左右一斤,杭州龍井在500多,西湖龍井則在1300左右。這是出園價,也就是茶園主給茶販子的價格,市場零售價基本上是翻一倍。
所以你要是在西湖景區,老板說,我這正宗的西湖龍井,而如果每斤價格低于1000,那多是浙江龍井或是杭州龍井。低于500的,多是雨前浙江龍井,也有可能是雨后浙江龍井。2000以上的,才有可能是正宗的西湖龍井,但是概率比較小。
因此,買茶不要隨便買,好茶利潤大,水深最好找熟人,老同事,去茶園子里面拿茶葉。我這種小白,進了茶店,也就就只能分清楚,這是500以上的茶葉還是500以下的茶葉,至于產地什么的,正宗如何,我區分不出來。
所以,買茶不建議買很貴的,如果不是資深茶客,不是很要好的關系送禮,500上下的那種杭州雨前龍井就可以了。像我這種屌絲,對茶葉的苛求其實也就一般般啦,喝個4、500一斤的茶葉,就覺得很有檔次了。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