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用”的情緒
不得不承認,人在擁有“理智”這一財富之外,還擁有一樣財富,“情緒”。
可是和“理智”不一樣的是,“理智”可以為人們做決策、執行提供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情緒”則完全不同,它不僅不利于決策、執行,反而常常會影響決策、執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就好像,“感覺身體被掏空”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在這種情緒之后,人是不愿意動彈的,更別說做事情了。
但情緒依舊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因為“理智”雖然能夠讓人在做事情時變得更高效,可是情緒卻常常和做事的動力直接相關。
比如“心情不好就不想做事情了”,“感覺這事情做的很有挫敗感就不想繼續了”,這正是說明了,“情緒”常常是我們要不要做一件事的基礎,如果連這個基礎都沒有,“理智”這種優化和提升效率的特質,就無從發揮用處。
打個老掉牙的比方,情緒是做事情時最開始的那個“1”,而“理智”則決定了后面有多少個“0”。
-2-
我們常常不太關注自己的情緒
進入職場以后,是沒有學生時代的那種自由的,“不想做我就不做了”,在職場里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如果出現了,意味著這活不用干了。
因為老板給你錢,就買了你的時間,買了你這個時間里的所有自主權,買了你的理智,也買了你的情緒。
老板要的是結果,和你的情緒沒有半毛錢關系。
也正因為這樣,在職場里,我們很少會去關注自己的情緒,畢竟這是被售出的。
同時,也如上面那段所講,情緒在做事情時,基本沒什么用。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興高采烈”、“打了雞血”這樣的情緒難道也沒有用嗎?
在我看來,確實如此。哪怕是“興高采烈”這樣看似有激情有動力的情緒,也不利于職場任務的完成。
原因很簡單,人的情緒是會不斷變化的,這種激情,一定會慢慢消散。
一開始有激情去做的事情,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磨平,如果這個時候事情本身沒有太大的進展,激情驅動的力量已經消失,人們就容易選擇放棄。
這才是為什么會有“間歇性壯志凌云,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狀態出現。
一開始讓我們興奮的點,只能幫助我們開始做一件事,而不能幫我們把這件事做成。人在興奮的時候往往會誤判一件事,以為一件事很簡單,而真正做起來遇到困難了,就會躊躇得不知道該干嘛,就會猶豫,就會想放棄。
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保持一種平穩的心態,不要因為有進展而特別興奮,也不要因為難度太大而過于發愁,只是堅持的平靜的去做,是更合適的一種狀態。
比如今天是我持續寫作的第97天,看樣子完成持續寫作100天這個任務應該還是比較有機會的,但心里是很平靜的,這寫作的97天里,也一直都是保持一種比較淡定的狀態,早上睡不夠也得起來寫的時候,也沒覺得是一件不爽的事情,有的文章閱讀量過萬,也不會覺得特別的興奮。
綜上可見,在職場的狀態,或者說在做事情的狀態里,不太去關注情緒,是一件比較適當的事情,因為要做事情,需要平靜和淡定,這樣更容易持續的做事。
-3-
關注情緒非常重要
為什么要關注“情緒”,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除了有“職場人”這個身份,我們還是“自然人”。
“職場人”這個身份往往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而在這個狀態中形成的習慣,也常常會影響我們“自然人”里的狀態。
很少有人能夠把工作和生活分的非常的一清二楚。這也必然導致了,在職場中有幫助的“不太關注自己的情緒”,漸漸的成為“自然人”時的一種行為習慣,至少是會極度影響我們“自然人”時的狀態。
你錯把脆弱當成軟弱,又錯把眼淚當成恥辱,結果讓自己以為依靠別人就是逃避,你太片面了,以至于不可能正確表達你的愛。——《出埃及記》
每次我看到這段話,心里都會很觸動,因為“不要流淚,要堅強”是這個世界上偏主流的一種做法。
可是“流淚”未必是羞恥,因為疼痛而喊出來也未必是膽小,人會流淚是因為心里真的難受了,需要發泄,疼痛是人體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的機制,你能想象一個人把手伸到火里但因為不能感覺到疼痛所以可以一直忍著嗎?
而我們的所有情緒,也是為了反映我們心里的狀態。
想喜歡一個人而不敢去喜歡一個人,這樣的情緒就是特別難忍受的,相信各位的人生里,都或多或少的遇見過。
情緒,就是會告訴我們“內心想要的是什么”的財富。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了也不敢為這個想要去做一些什么,那這份痛苦和遺憾,是會一直持續下去的。
當然,情緒常常是波動的,在告知我們“想要”的是什么的同時,我們也常常會作出誤判,而這個就不是這篇文章里想說的了。
你有好好照顧過自己的情緒嗎?有過只是因為理智而不敢去追求一些東西而覺得痛苦嗎?
文章寫于7:48
完成于8:40
今日完成“一小時寫作計劃”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們都有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