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40左右出門,從所住地地下車庫到公司開車上班,單程距離是33公里,大致早上要開30分鐘,而晚上視擁堵需要40-60分鐘。這一路上要經過20個左右的紅綠燈和十字路口,往返一天大致會跑汽車油表的一個刻度,按照現在的92號汽油的油價一個月大致油費需要人民幣1千元。
我為了滿足通勤的便捷性,需要一臺汽車每天在城市的東面6環路跑到南面6環外的經濟開發區。每天在擁擠的車海里暢游,與和我一樣的上班族或齊頭并進,或你追我趕。有時候不斷有車加速超過你,有時候你嫌前面車開得慢,一打輪加速超過他再順便送一個白眼。有時候排著長隊等紅綠燈,而綠燈剛剛亮了你發現下一個紅綠燈卻跟你開玩笑一樣閃爍幾秒黃燈后變紅了。時而又在高速上呼嘯著開到100邁,時而又在一條小路上謹慎著躲避著行人。經常的在黑燈瞎火的路上把大燈打開后卻發現后面的車卻用亮瞎眼的遠光燈直沖著你的車尾。我不禁感嘆著北京為什么有如此多的車,而我自己也躲在私家轎車里在上下班尖峰時段匯入龐大的車海中。
因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城市設計了一個規則,不管你是什么行業的又是什么職業的什么學校的?你都要在同一時間出現坐在或者站在需要你同時又是你需要的位置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的完成你的工作或者學業。這個規則把人們的生活習慣都像擰發條一樣,打滿齒輪然后讓你跑完你應該跑完的時段和路途。每一個崗位都會有你的上司或者你的老師看著你盯著你是否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你的工作和學習。你是否在偷懶?你是不是沒有按時出現在你的位置上?是不是完成了你需要完成的答卷和述職報告。
而老年人貌似已經脫離這樣的齒輪咬合發條上滿的生活節奏,拿著退休金每天逛逛早市和公園。但實際上城市你沒有人是孤家寡人的生活狀態,你的孩子會召喚你發揮老年人的殘燭余熱,讓你做出一些微薄的力量做做飯,帶帶孩子。總之是不能閑著,社會和家庭都需要一個本地或者外鄉的老年人來照顧每日拼死拼活的年輕人的下一代。整個城市沒有一個清閑的人,而城市的運作系統如同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精密的瑞士鐘表,唇齒相依,分秒必爭!
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停下來!所以我們也羨慕那些閑云野鶴的異人和山里修行的和尚道士。我們也在旅途中看到一些虔誠的修行人和信眾,他們在為內心的信仰生存和生活,在我們心里他們是那么的與眾不同。我們與他們仿佛生活在同一天空中下的兩個群體。
我們雖然在各自的大城市中活得像一群群螞蟻,各司其職而又行色匆匆。但讓我們放棄現在的生活,我們卻很難割舍。我們不能舍棄北上廣深的高樓大廈,色彩斑斕的霓虹燈,豐富多彩的生活色彩,火熱的愛與恨,大都市的電影院,藝術展,演唱會,廣場上的新年倒計時,迪士尼樂園和環球影城。我們的生活仿佛也并不總是那么枯燥,我們開著自己的車選擇周末去自駕,郊游踏青烤全魚和燒烤啤酒。我們聚齊一群人在棋牌室的吆五喝六,在卡拉OK鬼哭狼嚎。我們的都市有985和211的大學校園,人頭攢動的各類綜合性醫院,川流不息的環路和立交橋。不夜城,只有城市的邊緣燈都熄滅了,喧鬧的汽車引擎各類的機器噪音和人類的聲音充斥在這個大城市的地面,地下和上空。人們把道路和軌道交通延伸到地下然后又架到空中,蜘蛛網一般的道路和管線密集的覆蓋和穿梭。人們舉著手機與遠在幾公里外的另一個人講話,打開手機屏幕又看著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各種形式和頻率的無線電波穿過鋼筋水泥的墻面也穿過人類的身體,一張張有形和無形的立體3D的大網籠罩著每一個城市中的生命體。這個城市如同洪水猛獸一樣吞噬著耗盡人們的精力,讓成百上千萬人的精氣神在城市里被蠶食和消亡。
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要開始造一座城了?是什么力量把人們都虹吸到一個四四方方的城里,還要讓你出人頭地努力奮斗去買一塊更小的單元房間。人們擠在一起,連空氣都彌漫著不同性別和年齡人身體的味道,人們丟棄的垃圾也擠滿了垃圾桶又溢出來散落到地面上。清潔工在每日勞作者也清理不完城市的臃腫和老紀。而人們每天都相互擠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大家肩并肩,背靠背的在電梯里或地鐵和公交里尷尬的相擁著。汽車飛馳著揚起的灰塵和排放的尾氣彌漫在城市的空氣中。人行便道緩慢行走的老人被年輕人大踏步的超過去,而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在車流中穿插自如。
我曾經思考過,現代人的祖先生活在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呢?我指的是沒有這座和那座城鎮之前,很久以前的先民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環境又是什么樣的?我想現在我不得不居住的地方一定不是我想選的樣子,是我被迫接受的樣子。我是一個希望擁有簡單而又放松生活的人,為什么我加入了繁忙而又停不下來的車海人流中。我連思考我自己是誰都沒有檔期。好吧,反正我不用知道自己是誰,我只要知道周圍的人是誰就可以了,我只要可以應付每天別人給我的各種各樣的任務和我要準時趕赴的地方就可以了。但人們會生病和老死,就像長輩一樣被送到醫院,你會有各種復雜的情緒和莫名的難受和悲傷,當然也會有短暫的快樂和笑容。但很多時間卻會在偶爾坐下來喝茶的時候感到巨大的孤獨感和分離感。
城市在24小時不停的運轉,你不時地拿出兜里的手機來付賬和消費,你的錢也仿佛不是你的錢因為你都見不到他們的模樣。它們被城市里巨大的金融系統管理和不斷運行中。你只要會小學數學就能應付數字加減和你購買商品的金額規模就好。你每天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拿出你的手機去結賬,隨著叮的一聲輕響手機里面的數字就減少了一些。而你只要有一個崗位和單位就能在每月領到一串或長或短的數字從而應付和支持那幾聲叮的響聲。城市里每個人都是信任這串數字的,數字帶給你更多的機會去享有城市開發的更多的商品和娛樂項目。難道我們都是為了一串數字而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我覺得多數人的答案是,自己手機賬戶里的這串數字讓人很有安全感。如果生命過程就是要獲取和應付這一串人造的數字,那么是誰制定了這個規則呢?這個規則既奇妙又富有美感和流暢感,真是不可思議!
余生很短吧,此時北風剛剛吹走了濃厚的霧霾,窗外的車流排成了幾公里的長隊。我也剛剛下單買了一些春節要用的年貨,因為看望父母還需要這樣的流程和儀式感。我們的親情也都在這個城市的條條框框中有了更多的新意。人們在走親訪友中更深的連接了血脈認同感。我們都在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和想要成為的人嗎?應該是的,因為我們從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運作和規則里。大逆不道的人就是文中開場提到過的深山中的修行人吧。城市房間里的暖氣真的很溫暖,希望每年每月的深冬我們都會這樣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