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反對獨裁的時候,舉出希特勒的例子,悉數他帶給人民的苦難;在反對區別對待的時候,搬出美國的黑人,傷痛他們所承擔的歧視。我們習以為常,拋出一個又一個嚴峻的例子去攻擊一個形式。但是這樣的論證方式全都錯了。錯在了將發生過的錯誤(事實)泛化成了永恒的缺陷(形式),錯在了混淆了錯誤的來源。
前些日子剛看了一場辯論賽,反方闡述了兩個論點來證明娛樂性辯論 (后簡稱娛辯 )的“原罪”,其一是娛辯中表達的內容沒有辯論賽精準可靠,其二是娛辯中運用的邏輯不如辯論賽嚴密細致。
嚴格來說,這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與題目(娛樂性辯論節目弊大于利)無關的。
娛辯之爭,看似是事實之爭,實際上是形式之爭。這世界上最好的娛辯,一定要比最差的辯論賽,表達精準的多,邏輯嚴密的多。即表達內容不精準,邏輯不嚴密不是娛辯本身錯了,而是這一檔特定的節目錯了。
事實之爭,爭的是對現存的娛辯節目價值的評判,核心是現存節目;形式之爭,爭的是娛辯節目這一形式,較于其余的辯論形式的優劣,核心是娛辯節目這一形式本身的性質。事實之爭,對于辯論本身毫無意義,是給過去的蓋棺定論,而形式之爭,其意義旨在辯論形式的發展,對于未來有指導作用。這兩條論點,就是在形式之爭的問題上,用了事實之爭的論據。
形式與事實,擺到哲學的層面上,就是著名的懷疑論問題。
休謨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來自于經驗,而我們并沒有經驗或者感受到因果性,所以一切的因果性都是“經驗性的聯想”。我們認同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我們跳起來總會落下去,蘋果拋起來總會掉下來,但發生一萬次這樣的現象,也無法去論證下一次這樣的現象依舊會發生,我們只是在通過經驗去聯想下一次會發生,但永遠無法確認。休謨的懷疑論論證了經驗本身不足以成為知識的基礎。即按照休謨的觀點,即便是一萬次的獨裁和區別對待,都導致了毀滅性的結果,但我們也無法論正獨裁和區別對待是錯誤的。
既然形式的錯誤只來自于形式自身,那錯誤究竟源自何方?
希特勒的獨裁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是希特勒這一類人的獨裁行為給人類帶來了苦難,美國的黑人因為區別對待所受到了歧視,是美國人錯誤的偏見導致了歧視。錯誤源自于形式的實踐者。
形式往往是中性的,錯誤的來源往往只是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