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崇禎十六年),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此時,清朝已經取得了松錦戰役的勝利,整個關外,明軍只剩下一座寧遠城,清軍處于絕對優勢,眼看著馬上就可以入主中原了,可惜皇太極還是沒有看到,他的駕崩有很多疑點,這里我們暫且不討論,列位看官,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皇太極突然駕崩以后,清朝內部權力的歸屬問題,清朝能夠順利入關,從某個意義上說,很大程度歸結為此次權力歸屬問題處理得相當成功。
皇太極駕崩后,誰來繼位?皇太極沒有留下明確的遺詔,于是,最高權力出現了暫時的真空,而此時正是清軍進軍山海關,入主中原的絕好時機,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為了這個夢想奮斗不止,終于就差這臨門一腳了,因此,此時的繼位人選事關滿清是否能入主中原的重大問題。
那么,對于繼位人,清朝高層是做的如何安排?很多人都知道,主要的競爭對手為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雙方爭持不下,打起來只會兩敗俱傷,只得折中選擇九阿哥福臨繼位,多爾袞為攝政王,之所以選擇福臨為帝,是由于福臨的生母為永福宮莊妃,即以后的孝莊皇太后,多爾袞與莊妃之間有情,這也成了清宮劇、小說的一個主要素材,近年來以此為背景拍的清宮劇太多了。
這些說法對嗎?根據著名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的考證,皇太極駕崩后,對于繼位人選的問題,滿清高層提出了四套方案選擇,第一,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第二,立肅親王豪格為帝;第三,立九阿哥福臨為帝;第四,立肅親王豪格為帝,九阿哥福臨為太子。
筆者認為,除了以上四種方案,還有很多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都影響著“繼位”這件大事,在這些實力派的參與下,這件事就顯得非常復雜,其實,皇太極生前就一直想整頓內部的各個“山頭”,松錦戰役打了兩年之久,在一致對外的前提下,大家都是同仇敵愾的,可是,皇太極知道一旦戰事結束,國家內部的權力爭斗問題就會全面爆發,這也是他在松錦之戰后期希望與明朝議和的一個原因,在以前的文章里,筆者曾經提到過,只不過,皇太極的突然駕崩實在讓人始料未及,于是,這場權力爭斗提前到來。
因此,這場爭斗絕對不是像電視劇里所說的那么簡單,更不會因為睿親王多爾袞與永福宮莊妃兩人有私情這么狗血的理由,而選擇立福臨為帝,畢竟這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情。
如果來分析滿清高層提出的四套方案,從綜合素質而言,睿親王多爾袞顯然是繼位的不二人選,他的軍事指揮才能是最出眾的,非常有政治智慧,有大政治家的氣魄,而且他的兩個同胞兄弟武英郡王(后為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以及三兄弟手上所掌握兩白旗的軍事力量,都是多爾袞的主要后盾。
這三兄弟都是能征善戰的大將之才,可以稱之為大清“戰狼”,皇太極在世的時候都非常倚重,特別是睿親王多爾袞,清軍要想盡早地、順利地入主中原,問鼎天下,還得靠這三個人,因此,擁立睿親王多爾袞是最符合清朝當時的國家利益的,畢竟,這一派所擁有的是大清最具有戰斗力的軍事力量。
另一位呼聲很高的人選就是皇太極的皇長子肅親王豪格,豪格雖然比多爾袞晚一輩,但勇冠三軍,能征善戰,屢立戰功,而且他是皇長子,這個特殊身份使得皇太極掌握的兩黃旗人馬都擁立豪格。
皇太極的近臣,諸如索尼等也都擁立豪格,比如說,索尼曾言:“立皇子!”此言基本上為他以及他的家族在順治朝和康熙朝賺滿了政治資本,因為,此言是立福臨的前提條件(否定了立多爾袞,就算不立豪格還可以立別的皇子),再加上他是皇太極最親近的大臣,他的表態很有分量。
除此之外,素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鰲拜等股肱大臣也站在豪格一邊,深受皇太極生前重用,在王公大臣中有極高深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豪格,久居高位,戰功赫赫的禮親王代善,本來就與多爾袞三兄弟有著殺母之仇(野史上有一種說法是代善與多爾袞之母有私情),因此,他必然會站在豪格一邊,由于濟爾哈朗掌鑲藍旗,代善掌兩紅旗,由于豪格本身掌正藍旗,從軍事實力上來說,豪格是占絕對優勢的。
如果一旦繼位問題處理不當,多爾袞與豪格兩方將展開大火拼,這對于滿清入主中原顯然是不利的,因此,無論立多爾袞還是立豪格,都是不可行的,在雙方劍拔弩張之時,于是就有了一個折中辦法,多爾袞與豪格都不稱帝,立九阿哥福臨為帝,是為清世祖,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多爾袞,對于多爾袞棄尊榮,立福臨的舉措,乾隆皇帝曾稱贊為“史冊所罕睹”。
多爾袞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呢?他如果堅持下去,斗敗豪格,他將君臨天下,這里充分說明了多爾袞的大局意識和國家意識,更重要的是,豪格在軍事實力上占優勢,自己并沒有必勝的把握,當然豪格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畢竟多爾袞的軍事才能是無人能及的,他率領的部隊也是國家最精銳的部隊,一旦斗下去,無論是誰取得勝利,對于國家而言都是巨大的災難,他們的絞殺,將使國家將陷入一場長期的大火拼之中,入主中原就徹底沒戲了!反而會給明軍以更多的機會。
那么,第四套方案,立豪格為帝,福臨為太子,這個方案有可操作性嗎?應該說若按此方案行事,滿清打進山海關,入主中原將遙遙無期,因為豪格絕不會將兵權給予多爾袞,而當時只有多爾袞才是率兵入關的最佳統帥人選,因此,此方案與國家利益也不相符。
于是,立九阿哥福臨為帝成為了最佳方案,同時,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為攝政王,幫助幼主處理政務,應該說,這個方案是最符合當時清朝的國家利益的,在皇太極突然駕崩后,清軍入關前,攝政王制度是非常不錯,雖然二人相互制約,但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多爾袞可以專心準備入關事宜,然而,入關之后,特別是打下北京,趕走李自成后,多爾袞就成了實際的皇帝,濟爾哈朗的攝政王地位也成了擺設,畢竟,是多爾袞率軍打入山海關,定鼎北京的,這可是不世之功。
在多爾袞的心中,對于福臨這個皇帝又是怎樣的看法呢?世祖于順治九年三月二十二日,發布拜尹圖等五人罪狀時曾言:“睿王曾云,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由此病癥”云云,可見,多爾袞雖然擁戴世祖為帝,自居攝政王位,但實實在在是把世祖作為儲君對待,福臨對于這種傀儡的帝王生活肯定是反感的,在多爾袞去世后,順治皇帝開始了對多爾袞的全面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