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重復地在問自己同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適合于這個社會。
以前搭公車下班的時候,我總會戴上耳機,靜靜地聽著歌望著窗外,那個燈火璀璨的城市,還有車水馬龍的大街,擁擠不堪的公車。到了今天自己開車也是依舊,上了車后把手機調為靜音模式,打開音響,一邊開著車,一邊靜靜地享受著眼前玻璃窗外的一切。
而始終沒有錯過的一道風景線,是那些站在公交站臺邊的人,蜷曲著身子坐在椅子上,靜靜地做個低頭族,還有那些倚靠在電線桿上,顯得一臉疲憊不堪的人。似乎我就讀出了他們的心聲:奔波忙碌了一天,好想快點回到家!
21世紀,科技、忙碌、勞累、苦逼、奔波、金錢、權利、應酬、業績、煩躁、惡心等等這些所謂的最佳代言詞,在帶來了不一樣的社會現象的同時,也帶走了多少人的心靈。多少人成了它們的奴隸,卻又忘記了做回自我。
有一天晚上走在公司附近的小巷子里,即使周邊的美食氣味撲鼻,即使周邊的人氣旺盛迷人,也讓我覺得很惡心。剛下完班的幾個青年一邊走路一邊吐槽今天遇到的不幸,賣燒烤的阿姨一邊做生意一邊自言自語地罵著剛剛跟她買了燒烤卻少給錢的客人,小區門口的保安嘴里吐臟不斷,吵著哪個車主把車給占道了,煩躁的他們不斷地撥打手上的電話。
當你覺得自己有了成就,改變了自己工作效率的時候;當你業績上漲得到升職加薪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很牛逼的時候。這一切,當你自己自認為贏得了21世紀的時候,同時也可能錯過了21世紀。
21世紀的今天,社會繁雜,科技飛速發展,除了成家立業,你還需要學會靜下來,獨處,看書,思考,面對和認識自己。21世紀是屬于每個人的,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好,看不清,更別說想著去駕馭21世紀了。
多年前,有個朋友問我,在今天的社會里,能力和學歷哪個占據了王道。這個問題當時我回答不上,所以一直在重復地問自己。后來有一天自己待在家里看書,而且還很驚喜地一天看完了兩本書,當我一邊回憶著書里的內容,一邊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柜的時候,發現竟然還有很多書買了卻還沒讀。原來,知識的無限創造了思想的無限,它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思想得到不斷升華,開始學會去思考自己,思考社會,甚至思考萬物。
后來我了解到一個人獨處獨立和思考是有密切關系的。于是我做了個實驗,將自己置身于嘈雜的環境中,然后控制自己去思考,最后很勉強,思考的程度也不太理想。接著再次回到靜謐的環境中,讓自己獨處一室,很快內心的平靜讓自己的思考迅速變得不一樣。這個實驗讓我明白,獨處的氛圍,安靜的內心,對思考很有幫助,能讓你看清自己,看清社會各種現象,慢慢地,你將會得到升華,得到成長。
21世紀的社會繽紛多彩,仔細地去發現你會覺得眼花繚亂,小到人心,大到世界。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中,在奮斗的過程中不能學會去做到放空自己,冷靜自己,思考自己,撇開各種煩躁和迷茫無知的話,這個世紀將不再屬于你,你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覺得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
做一名讀者,靜者和獨者,是深處21世紀的你,置身繁雜社會的你絕對不能不遵循的信條。
201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