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是賈府發跡的兩大支柱之一。雖然《紅樓夢》中賈元春路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是她對整個情節的走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大觀園就是為了迎接她的省親才建造;清虛觀打醮,惹得賈母說出“不是冤家不聚頭”的話來,也是因她的口諭而起;端午節禮專門針對寶釵和寶玉的設計,體現了元春對“金玉良緣”的暗示與支持,從而引出賈府各勢力的爭斗,等等情節,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元春的命運關乎賈府興衰,秦可卿之死暴露了賈府的危機(秦的判詞:造釁開端實在寧),但緊接而來的元春晉封皇貴妃則令賈府再次升騰,直到80回后,她的暴死,使得賈府失去了靠山,最終落得抄家的結局。
這么重要的一個角色,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不是像高鶚所寫的那樣,很安詳地薨逝在鳳藻宮呢?
從劉心武先生的揭秘中,我感覺確實受到了啟發,我把劉先生的觀點總結一下,與大家共分享。
首先是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si,兇猛的犀牛)相逢大夢歸。
(我忘了劉心武先生選取的是什么版本的,我這里用的是甲戌本)
高鶚續的程乙本,故意把虎兕說成虎兔,(虎兕是指兩種兇猛的動物接觸,虎兔是指年月,這完全是兩回事)不得不說他可能是嗅出了其中濃郁的政治斗爭的味道,為了通行本順利的發行,把這類文字一概都改掉了。
那我們接著去理解,虎兕相逢的直接解釋就是:老虎和犀牛相遇了。這背后所隱喻的東西,就是兩種政治勢力的角逐,兩股勢力都已經露出了兇猛的獠牙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元春成為了這場斗爭的一個政治犧牲品,悲慘地死去。
第五回除了判詞,還有曲,現在我就要把關于賈元春的那一首《恨無常》曲,探究一番。判詞和曲,總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對一些具體事件、具體情況的交代上,又各有側重。
《恨無常》曲是這樣的:“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恨無常、恨無常。什么叫無常啊?如果始終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終好就叫常好。情況總在變動中,沒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變動也無法預測,因此也就無法控制、無法避免,這就叫無常。賈元春命運的悲慘就在于她的好運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謂的“恨無常”。
《恨無常》里的第一句:“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無常、無常,上面已經有不少的解釋了,看來元春的榮華在整首曲子里(可以代指她的好運)只持續了半句話,后面就都是不幸了。
底下一句就接著說:“眼睜睜,把萬事全拋”意思很明顯,首先元春就不想拋下萬事,但是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強迫著她,讓她眼睜睜把萬事全拋。這里如果非要理解成疾病啊、意外啊,我覺得就對不上了。元春的死亡,不是因為什么發福、痰壅、感冒,因病死亡,她是突然死亡。什么叫做“眼睜睜,把萬事全拋”啊?一個人眼睜睜地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時候,結果“把萬事全拋”,就說明是非正常死亡。
下一句:“ 蕩悠悠,把芳魂消耗。”劉心先生的原話是:“這句話很恐怖。”因為這句話很可能就暗示了元春是被別人縊死的,被別人用綢巾、玉帛絞死的。而且這過程當中她非常痛苦,她的“芳魂”是“蕩悠悠”地、一縷一縷地歸于消失,非常悲慘,她的死相應該是比秦可卿還要可怖。(因為秦可卿是自愿上吊的)
接著:“望家鄉,路遠山高。”如果是像高鶚寫的那樣,死在鳳藻宮嗎?那這句話就沒法成立了。《恨無常》曲里面這樣來寫元春之死,它指的應該是元春死于荒郊野外的某偏僻處,也就是說元春死在不但離她的祖籍金陵很遠,而且離她平時所居住的鳳藻宮也很遠,當然離她自己父母所住的榮國府也一樣遠。
后面的“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這一句說明元春死后是向賈政、王夫人托夢了。她在夢里跟她的父母說了什么話呢?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呢?她說“兒命已入黃泉”,這句話就更確定她是死亡了。如果說“蕩悠悠,把芳魂消耗”還不一定是死,那么這句話就太清楚不過了。
接著她向爹娘發出了警告,她說:“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天倫”就是她向她父母的一聲呼喚,當然也不僅是父母,一說天倫的話,所有的親族它幾乎都可以包括在內,就是說建議賈氏家族“須要退步抽身早”。什么叫“退步抽身”?就是說,看待富貴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知足。不能有了富貴想有權,有了權力想地位,有了地位呢?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一直貪婪的索求,最終的結局一定不會太好看。人生在榮華富貴的誘惑面前,不要眼前無路才想回頭,身后還有余的時候忘了縮手。這“退步抽身”。從哪兒退步?從哪兒抽身?就是從皇權斗爭的格局里面來退步、來抽身。
盡管由于稿子的散失,我們無法看到《紅樓夢》八十回之后真正的原作,不過通過賈元春的《恨無常》曲,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就是賈元春最終將難逃悲慘死去的命運。那么,以“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著稱,擅長設置大伏筆的曹雪芹,在《紅樓夢》前八十回里面,有沒有這方面的設計呢?元春惟一的一次公開亮相也就是省親的時候,會不會透露了這方面的蛛絲馬跡呢?
關于賈元春的悲慘結局,其實不僅是在判詞和《恨無常》曲里面有所揭示,前八十回雖然沒有直接寫到賈元春后來的遭遇,但是也多次暗示了她不幸的結局。曹雪芹“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功夫不是蓋的。
比如說在賈元春省親的時候,進行完其他活動以后就要演戲,當時就點了戲,點了什么戲呢?點了四出戲。這四出戲非常重要,因為脂硯齋提醒我們,說“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雖然我們現在讀小說只能讀到八十回,曹雪芹的原筆原意只到八十回,可是在第十八回里面元妃省親的時候點的這四出戲中,實際上把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況早就已經暗示出來了。
別的都不用提,在這第二出戲旁邊,脂硯齋靜靜的寫了一句話“伏元春之死”。
這第二出戲是《長生殿》,《長生殿》寫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楊貴妃后來怎么了?三軍嘩變,楊貴妃就被賜死了,自己又不愿意上吊,是被人用綢子縊死的,和是“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是一致的。
賈元春悲慘地死去,那么她死在誰的手里呢?因為八十回后稿件的遺失,不好做非常具體細致的猜測,但是大體而言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賈元春之死應該是在賈家徹底敗落之前。那不應該是八十回以后最后幾回的故事,應該是在寫到整個賈家家族大敗落之前發生的事,她作為一個前奏,她的死亡應該是在那樣一個節點上。
到第八十回,故事的真實的時代背景,已經寫到乾隆三年了,寫到那一年的深秋了,寶玉吟出了“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的句子;八十回后,應該很快就寫到乾隆四年的事情。乾隆四年春天,發生了所謂“弘皙逆案”,就是弘皙那一派趁乾隆離宮外出春狩,實行了對他的謀刺。
?但是沒有成功,并且也不再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弘皙那派這回是徹底地“大不幸”了,乾隆快刀斬亂麻,果斷地處理了此案。對外他盡量不動聲色,似乎朝政并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問題,對弘皙一黨則分化瓦解,有的參與者處理得相當輕,對弘皙本人也沒有處死,而是把他拘禁到景山東果園里嚴密看管。
后來乾隆又銷毀了絕大部分有關檔案,但這個逆案對乾隆本人的刺激,是很深重的。現實生活中的曹家,也正是因為被牽連進了弘皙逆案,而遭到毀滅性打擊。曹家在雍正朝遭打擊的情況,還可以查到一些檔案,乾隆朝的這次徹底殞滅,卻幾乎找不到任何正式檔案了。但是我們可以估計出來,賈元春原型的死亡,應該就是在乾隆四年的這個刺殺事件當中,乾隆皇帝沒有被刺而死,并且最后平定了叛逆,但是賈元春的原型卻沒能幸免于難。
綜上就是劉心武先生對元春結局的揭秘,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