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同事洋洋今年4月30日結婚,正好還有2個月的時間,現在在準備結婚的一系列事宜,他們確定婚期也就是在今年的1月,雙方家長見面之后。
洋洋和她的未婚夫認識是在2016年10月左右,是洋洋的老師介紹的,算是完全相親認識,之前完全沒有交集,只不過有一個共同認識的人。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咖啡廳,洋洋告訴我:
“男朋友他說,省錢,在咖啡廳里見見,萬一合適了,再請吃飯。萬一不合適,請吃飯還挺浪費錢。”
第一次見面之后,覺得洋洋不錯,除了出差每周末都約見面,從未間斷,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愿意交往的第一個表現:繼續約你見面,至少每周見面1次。
02
大概兩年前,家人有介紹個一個男生,這個男生是我姑姑的鄰居,我爸媽告訴我這件事,說手機號碼已經給對方,對方可能會聯系你。
然后過了幾天,我家人又給我打電話,說:
”人家男生給你打電話你怎么不接?發信息你怎么不回?“
我一臉懵,因為我并沒有收到任何短信和電話,而且就連垃圾箱也沒有(蘋果手機會自動把陌生號碼的短信放入垃圾箱)。
后來才知道情況是這樣的:我家人把我手機號碼給姑姑,姑姑把我的手機號碼給該男生的父母,然后該男生的父母把手機號碼弄錯了。
這個是個烏龍,當然后面也沒有成為男女朋友,見過幾次面,就沒有然后了。當然這個認識的過程和他有沒有意愿繼續交往沒有必然的聯系,只是突然想起來剛開始認識的時候挺曲折,果然結果也是曲折,并不是好事多磨。
回到這個話題上來,這個男生和我沒有話說,盡管后來聊天發現我們竟然是同一個高中。
比如說,我們會有如下對話:
我問:”你平常喜歡做什么啊?“
他答:”打羽毛球。“
我問:”那挺不錯啊,在哪里打啊?和同事一起嗎?“
他答:”家附近。不是。“
-----(陷入可怕的尷尬和沉默當中)
然后我又開啟一個話題,比如說旅游,他會以”嗯。是的。沒有。“等字眼來回答。
簡直比面試還難過,因為你所有開啟的話題全部都陷入冷場,你滿心熱血地希望大家能夠聊的很開心,但是對方全面給以冷水。
可能你們會認為他本來就是那樣內向的人,有可能;但是再內向的人,當遇到感興趣的事情和人的時候,都會報以熱情,就像女孩子看到娃娃和漂亮衣服、男孩子看到機器人和游戲一樣。
我當時就在想,我真的已經盡力溝通,但是對方完全不喜歡,看來對方真的沒有繼續了解彼此的愿望。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繼續交往的意向的時候:他會想著和你說話,這個話題可能不一定都是關于你的;但是最起碼他有和你說話的欲望,哪怕是只是聊他自己,向你傾訴,告訴你他的一切,把他自己展現給你,讓你更好地了解他。
03
剛工作那時候,我爸爸的朋友給我介紹過一個男生,他是我爸爸朋友的鄰居,他也在上海,他的工作地方在嘉定,做汽車行業,當時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約在人民廣場。
剛開始聊了基本情況之后,大家說起了工作上的情況,他問我在哪里工作?具體做什么?等問題,我一一回答,并且順帶地問了他的情況。
然后,他突然問:“你現在一年收入多少?”
我當時感覺還挺突兀的,我就反問了一下:“你現在收入多少?”
他說:“我先問的你。”
我答:“等以后有機會的話,我再告訴你。我現在剛工作,工資也沒有多少。”
我想這個問起工資,真的挺尷尬的。我這么回答,可能這個話題就過去了。哪知道,這才僅僅是開始:
對方又問起了我的住房公積金,又表示我在體制內,可能住房公積金會比較高,我的住房公積金以后可以用作還房貸,而且可以貸款多貸些。他自己的住房公積金就先不動。
我以為都是家鄉人,而且又是有一個共同的朋友,至少應該會能夠有同鄉之誼,不是完全陌生認識的,是我想錯了。
他從初次見面就沒有表現出愿意交往的意愿,因為想和這個人認真交往,總不會不斷地給別人難堪,不會讓別人無所適從。
真正有意向和你進一步交往的人會顧及你的情緒,如果你感到不高興了,他會自我反省是自己哪里說的不對,會適時調整;如果你開心了,他會再接再厲繼續讓你高興。
總之,其實不愿意和你繼續了解,會漸漸疏遠你,不聯系你,不理睬你。
但是真正愿意和你交往,或者說還愿意繼續認識你的表現千千萬萬,歸根結底地行為結果表現為:要和你見面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