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6年“海盜號”探測器和20年后“全球勘探者”查明火星地形的全貌以來,我們知道火星南北半球表面的地貌有很大差異。北半球幾乎是光滑的平地,環形山為數不多,而南半球由許多環形山覆蓋。這個事實表明,南半球是比北半球更古老的地形。赤道一帶有因大規?;鹕交顒釉斐傻乃栁魉股絽^。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異巨大,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謎。美國科學家最近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認為,小行星或彗星等外力猛烈撞擊是造成火星南北差異的原因。他們認為,數十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擊年輕的火星,造成地表巨大差異。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最新研究成果雖然為撞擊說提供了更多論據,但仍無法完全排除其他可能,如火星自身的地質運動。
人類通過“水手9號”和“海盜號”探測器觀測到火星上巨大的沙塵暴,而且“全球勘探者”也于2001年觀測到幾乎覆蓋火星的大規模沙塵暴。大規模沙塵暴大多是在南半球的冬春兩季頻繁發生。例如2001年6月發生的一場沙塵暴。一開始只是南半球赫拉斯盆地上空的一團塵云,接著它的體積稍微有所增大,但是到了6月27日那天,風暴開始肆虐,塵云也急速膨脹起來。到7月初,塵云已擴散到盆地之外,并蔓延到整個火星上空。沙塵暴直到9月底才結束,但是卷起在高層的沙塵還照樣浮游在大氣中,所以到11月火星看上去還是朦朧不清。
火星的大氣很稀薄,只有地球的十幾分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大氣大循環模型所表現的大規模的風,按火星上那樣的條件不能輕易地刮起來,所以欲從表面揚起沙塵是困難的。盡管如此,實際上大規模沙塵暴還是發生了。這是為什么呢?
火星上的河道之謎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加帕雷里利用火星近日點與地球會合的機會,用口徑24厘米的望遠鏡觀察火星后發現,火星表面有些模糊不清的暗線和暗斑,這些暗線把一個個暗斑連接起來,有的暗線寬達120千米,長4 800千米,縱橫交錯,形成覆蓋火星大陸的網絡。斯加帕雷里將自己的發現繪制成圖表,公之于世,引起天文學界的廣泛關注,對這些暗線和暗斑也進行各種猜測。
1964年至1977年間,美國先后向火星上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系列共8個探測器。1971年11月,“水手”9號對火星全部表面進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發現了火星上有寬闊而彎曲的河床。不過,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干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 500千米,寬達60千米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區,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還可以觀測到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幾乎全部朝著下坡方向流去??茖W家們分析,只有像水那樣的少黏滯性流體才能造成這種河床,這是天然河床,絕不是“火星人”的運河。
那么,火星上為何只有河道而沒有水?這是科學家們長期不解的一個問題。
如今經過探測器探測,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存在于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只能直接升華為水蒸氣,自由流動的河水是無法存在的。而這些火星河床說明,過去的火星肯定與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
關于火星河床的成因,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的歷史早期,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另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噴出了大量氣體,這些濃厚的原始大氣曾經使火星表面溫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后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火星大氣變得稀薄、干燥、寒冷,從此,河水干涸,成為一個荒涼的世界。
當然,對于火星河流的形成還可以提出更多的猜想與假說。然而,科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滔滔的河水跑到哪里去了?有人提出,從巨大的江河到今日滴水皆無,這說明火星的氣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