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只看名字我可能不會打開看的書,但沒想到讀完之后收獲很大,讀完就像是做了一場心理咨詢一樣。
這本書的主題是關于自愈、獲取心理能量、找到幸福,全書基于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在心理學領域,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的三大巨頭之一。
如果看過稍專業一些的心理學著作,很多人可能就會想起各種晦澀難懂專業的詞匯,復雜深奧的心理過程。
但這本書不同,這是面向更普遍大眾的書,很巧妙的設計了一個求知的青年和熟悉阿德勒理論的哲人的形像,全書通過兩位的辯論對話,讓我們逐步的了解領悟,極大的降低了學習難度和接受程度,青年每次都恰到好處的提出問題,吸引我們跟著一起尋找答案。
讀到后面愈發感覺,其實這位青年就是我們自己,在不斷的發問對話中,剖析自己,完善自己。
這是最近讀的對我啟發很大的一本書,下面把一些印象深刻的感悟整理下來。
當然,信息都是有層層遞減作用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岸見一郎——阿德勒”心理學,而我的文章又是“xx—岸見一郎—阿德勒”心理學,所以如果感興趣,還是推薦去看《被討厭的勇氣》,甚至可以看阿德勒本人的著作,像《自卑與超越》等。
1、你的不幸都來自于自己
阿德勒一個很重要的主張是,我們都是活在主觀世界的人,你無法改變客觀事實,比如你的不幸、有人討厭你等等,但你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一切都來自于你自己的主觀想法,你完全可以活的更自由,更幸福。
一下子接受這個觀點是很難的,有人甚至覺得這有點阿Q精神,說實話我開始也是,雖然讀完全書后不那么排斥這個觀點,但也還是不能完全接受。不過沒關系,這最起碼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觀察自己和外部的視角,我們可以在后面不斷的去尋找論證,說不定可以找到新的適合自己的。
如果接受了這個設定之后,很多事情都可以解釋的通,比如接下來要談的:目的論與原因論。
弗洛伊德是主張原因論的,也就是說過去的你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你,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很大,也是基于此。
阿德勒的主張與之相反,他提出了目的論的主張。所謂目的論即你的一些心理行為和外部的行為是由一個目的在牽引的,這個目的可能是你有意識控制的,也有的是無意的。
比如,生氣。在一家餐廳,一個服務員不小心把菜灑在了你身上,這可是你新買的一件衣服,平時都舍不得穿。你可能會大發雷霆,很生氣的指責服務員。那么,這個憤怒的背后是什么呢?這個事情就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嗎?
其實,用目的論的說法,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而是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是想通過大發雷霆來震懾服務員,進而使他聽自己的話。
再比如,一個母親在和孩子爭吵,這時來了一個電話,母親變得彬彬有禮,放下電話后,又開始生氣爭吵。其實這里就是把爭吵當作一種手段,為了達到震懾孩子聽自己話的目的。同樣,除了生氣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盡管你可能不承認,但這確實是你潛意識的目的在作怪,憤怒是你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手段。
同樣的,心理創傷、不幸或者自己很失敗可能也不存在。
最初得到這個觀點我很受觸動,也一直存疑。后來我想通了,不論這個主張是否正確,但接受這個觀點對于以后的發展是利大于弊;所以此時此刻,我決定多用目的論代替自己的思考。
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現在的狀態讓你安心,這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安于現狀或者變得更糟。
因為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
所以,其實你過的不幸或幸福皆是源與你自己,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過去或不幸本身”而是“賦予過去以及不幸的意義”。
2、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
最初這個觀點我感覺太絕對了,沒錯,書里面的青年也是這樣想的,跟哲人也辯論了很久。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如果宇宙中只有你自己,是不是很多看起來很苦惱的問題都不存在了,掙大錢住大房子找對象,你長得高矮胖瘦等等,這些都失去了意義。
但現實是我們離不開這些人際關系。阿德勒把人生歸為一個課題討論,這個人生課題包括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情課題,以上基本上包含了我們生活中經歷的大部分場景。
如何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呢?阿德勒提出一個觀點——課題分離。
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比如,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這都是對方的課題。你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其他的就是別人的事情。
具體做法:
1)區分這是誰的課題;
2)進行分離;
3)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
看著其實是挺簡單,但還是那句老話,知易行難。
我可以接受,大部分的煩惱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很多時候很多人的幸福也是來自于和他人的比較。
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人際關系中的社會人。自然就會有人際關系,而有了人際關系就會有比較,有比較就會生出優越感和自卑感。
比起優越感,相信更多人都經歷過自卑,其實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我們生而不同,沒有人的生活條件經歷環境是一樣的,在各方面起點都不同的情況下,你為什么要在一個評判標準里面和別人去競爭比較呢?
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這兩個不是完全對立的,都不是病態,只要在合適的可控的范圍內,就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
人生不是與他人競賽,而是自己。在時間空間這條線上,你有自己的各種目標,在此基礎一直在作努力和改變,不斷的變好,這就夠了。
3、被討厭的勇氣
你不可能被所有人接納和喜歡,但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自己。
所以你就會做很多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然后,你可能就會陷入煩惱甚至心累。
沒有人喜歡被討厭,但你要允許別人討厭自己,你要接納被別人討厭的自己。
如果某個人有很多人討厭,那么他可能活的很自由,是真正為自己而活,其實自由就是被討厭,同時接納被討厭需要勇氣。
放大一點說,是接納完整的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
然后,就可以根據理想中的自己,去做改變,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4、活在當下
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很多人把人生看成是一個線性的,其實,完全換一種視角,人生可以是一連串的剎那,每一個現在,都會成為過去,也都為未來打下基礎,所以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如果你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實際上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更多的重心還是現在。
即使生命終結于“此時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20歲終結的人生還是90歲終結的人生,全都是完結。
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美國麗人》,電影中的男主角經歷了中年危機,然后在他找到了生活的美好,完成了巨大的蛻變的時候,他被槍殺了,電影的前半部分就是男主角在中槍后的一段人生閃回。
朝聞道夕死可矣,他的人生其實已經是完滿的。
5、寫在最后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人生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
哲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幸福就是“貢獻感”。
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為別人貢獻實現價值這顆北極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你會發現原來你一直很幸福。
ps:寫完讀一遍之后,感覺有點雞湯呢,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大道理。但明明在讀書的時候這些都是觸動很大的點呢?我想可能是不同時候的我們,在不同的時候接收到信息的處理情況也不一樣吧。
一本書如果能給你帶來很多觸動,讓你產生一些新的認知,那可以說是很棒的。但這本書我覺得已經對我的三觀產生了影響,里面有一些觀念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同時又補充了一些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