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堅持寫作的第二天。
因為太久沒寫,文字功底和表達都非常有限,很多知識還不夠系統,所以大多時候還是不敢寫的。本著用輸入倒逼輸出,開始找書看。受家人影響,對歷史有點興趣,但因不夠系統總也看得稀碎。讀《清通鑒》,是想知道清朝的衰亡之路,因為是文言文,我讀得特別慢,很多都看不明白,又因為缺乏歷史背景的深刻理解,所以看了一半實在看不下去了。
為了對中國歷史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最近挑了一本《用年表讀懂中國史》看,試圖先捋清楚歷史脈絡,用時間軸構建框架,再展開看歷史會好一些,剛看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因疫情需在所在地隔離,無聊時又看了紀錄片《回望勾吳》,主要說了春秋時期吳國稱霸一時到吳國的滅亡。看《用年表讀懂中國史》時,大概了解春秋時期重要事件,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吳國就是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春秋中期吳、楚、越三國之間多次爆發霸權之爭。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然后楚滅越,秦滅楚,后漢替代秦。
來張春秋初期諸侯國的版圖感受一下,密密麻麻的小國們有木有~↓↓↓
本想看完一集就試著寫一篇觀后感,第一集看了三遍,邊看邊整理的同時,學習思考紀錄片述說本段歷史的第一個切入點,脈絡,文字修飾,故事講述方式等,片子主要是古今交匯,以考古文物為線索展開對吳國歷史的探索。如考古發現距離地面不到一米坑出土的大量玉器,現收藏于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青銅盉等(后面我會以每件文物另外展開寫)。我準備以后幾篇都寫吳國了。
我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查詢相關人物和資料,這期間的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吳王闔閭、伍子胥(那個掘平王墓鞭尸三百的家伙)、夫差、勾踐等,還有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吳國從吳王壽夢在位時期開始強盛,夢壽是吳侯仲雍十九世孫,吳侯去齊之子,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壽夢繼位后,吳國國勢日益強大,壽夢始稱王。王位經諸樊、余祭、夷昧,到公子光在位,也就是吳王闔閭,他任賢使能,興兵強國,柏舉敗楚國,雄霸南方,最后夫差在位期間,吳被越滅(就是21年在吳國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我整理了一下從夫差到他祖父夢壽的家族關系線,也就是吳國從強盛到衰亡時期。壽夢傳位季札,季札三次讓國,周游列國,廣交賢士,提倡禮樂,為華夏文明作出了很大貢獻,司馬遷在《史記》中著重寫了季札,活得令人羨慕啊,這個人以后會寫。
歷史總是很有意思,當你對某一個人或某一段歷史感興趣,查詢相關資料時,總會有新的故事,新的人物,一點一點連接起來。就像南瓜餅上的面包屑,表面上看是看不到里面的,當輕輕咬上一口,軟糯可口就游走于唇齒之間了。
好啦,今天說到這里~下次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