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蜿蜒,緩緩流向遠方,兩岸水草豐茂,綠竹連片。
竹林深處,有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他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遠望,時而踱步緩行,時而席地而坐,原來他陷入了沉思。
為了把問題想清楚,他像琢玉的工匠,拿著銼刀,一點點搓去邊角,直到探明問題的本質。
鏡頭拉近,他神態威嚴,卻不失高雅;他相貌堂堂,且文采風流。他就是世人愛戴的衛武公,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這是《詩經》淇奧中的一段描寫,歌頌衛國國君衛武公。
優秀的文字,可以穿透時間。兩千多年后,我每次讀到這首詩,一個好學的完美君子形象,躍然紙上。
他好學,不斷探索,追求至善。
衛武公的這段描寫,被記錄在《詩經》,也被《大學》引用。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大學》的第四章: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這一章主要是解釋“止于至善”,為了解釋這個觀點,引用了5個《詩經》典故。在曾子那個年代,沒有那么書,不像現在,論文著作批量化產出,所以,要么引用《尚書》,要么引用《詩經》。
前面講過三綱八目,三綱是: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儒家修煉的最終目的,最高境界。
止,是停止,停止在哪里,也就是目標是什么。
止于至善,就是修煉的最終目標,修煉的最高境界。
至善究竟是個什么境界呢?說不清楚,因為從沒有人達到過,它永無止境。就像衛武公,據說活了九十五歲,仍然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學習,不斷修煉。
接下來,我們看看曾子是怎么解釋止于至善的。
1、《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詩經·商頌》中說:國家的疆土寬廣千里,但止于百姓所居。
曾子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當止的地方,國家的疆土,不可能不限擴張,止于百姓到達的地方。
2、《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經·緡蠻》說:蠻蠻鳴叫的小鳥,停止棲息在山間樹林。對于止,小鳥也知道要去哪里,為什么人卻不知道,還不如一直鳥呢?
曾子的意思是 ,小鳥只不過是心智未開的小動物,它也知道要去哪里,人為萬物之靈,卻不知道要止于至善,總是做與至善背離的事,人啊,還不如一只鳥。
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經》說:肅穆的周文王,光明,恭敬,知道止于何處。作為君王,止于仁愛;作為臣子,止于恭敬;作為子女,止于孝愛;作為父親,止于慈愛。
在儒家心中,周文王是圣人,他當然知道止于至善,但至善是什么呢?曾子認為,作為君王,至善是仁愛;作為臣子,至善是恭敬;作為子女父母,至善是慈孝。
4、《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這段詩,便是開頭所描寫的情景,便不再解釋了。解釋詩歌,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用白話文一說,意境全無。
這里面有兩個成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現在經常說切磋一下,琢磨一下,便是出自這里。
切磋不是兩個人過招,分個勝負,而是制作骨器時,用工具切和銼。這里是指在學問上切磋。
琢磨呢,是雕刻玉石,在這里是指雕刻自己,像雕刻玉石一樣用心地修煉自己。
曾子的意思是,衛武公作為一國之君,能得到百姓的紀念,是因為他勤奮好學,時刻在追求至善,如切如磋,治理學問,如琢如磨,修煉自身。
5、《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詩經》說:於戲(感嘆),后人不會忘記周文王和周武王(前王),是因為后世君子,尊他們之所尊,親他們之所親,后代百姓因他們而享安樂,獲收益。他們雖過世,卻不會被人遺忘。
曾子的意思是,文王武王,因為追求至善,后世的賢人以他們為榜樣,后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好處。
這章文字很多,但所表達的意思不多,全是引用詩經的內容,來告訴大家要止于至善。
儒家的最高目標是止于至善,至善就是圣人的模樣,所以,要做到止于至善,最好的方式就是樹立榜樣,模仿偶像。
【文/范一田,所有地方都叫“范一田”,如果有價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