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我和母親爭吵,緣由是侄女的相親。
家里有個親戚想給侄女介紹個男孩子,但侄女覺得自己還小,不愿意見面。母親讓我給侄女做工作。
前段時間,我在公眾號里看到小米的文章《18歲到24歲,相親6年讓我成長了許多》,就勸說了侄女,告訴她相親只是一件事情,可以增加自己的人生經驗,于是侄女答應了。
昨天中午,男孩子的父親陪著小伙子一塊來了,還帶來一堆禮品;。這哪是相親,分明就是提親嘛。!侄女一看,不干了,但礙于面子,勉強吃完了飯推說上班走了。母親卻覺得別人那么真誠,侄女怎么那么不懂事,非常生氣。我為侄女辯解了幾句,結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火燒到了我身上,最后我摔門回了自己家。
早上,我和兒子吃早餐時談起這件事,還是有些義憤填膺,又說起了一些與母親的其他事情。兒子突然抬頭對我說:“媽媽,你真可憐哦,沒有媽媽喜歡。”是啊,我曾經那么努力地想讓每個人都喜歡我,怎么會連自己母親都不喜歡我?
02
我父母親均來自農村,雙方都有一個大家庭,所以幾乎每天家里都有客人:進城看病、上學、打工、乘火車的親戚都要在我家停頓,我家就像是父母老家人的驛站。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要乖巧、嘴甜,要有禮數,不能冷落老家人。十來歲的我就懂得怎樣招呼家里的客人,泡茶、遞煙、寒暄,久而久之,我在我們的大家庭里都有一個好口碑:懂事,有禮貌,大家都喜歡我。
上學以后,因為父親是教育屆有名的校長,老師基本都認識他;而且我的學習成績也不錯,老師們都喜歡我。與同學之間,因為我性格開朗、豪爽,又懂得與人交往的方法,和周圍同學的關系都不錯。只記得上衛校有一個同學曾經酸溜溜地問過我:“你那么八面玲瓏,累嗎?”而當時我正沐浴在大家都喜歡我的歡樂中,根本沒有在意她的這句話。
03
工作之后,一切好像都與學校里的不一樣,同事之間,永遠都是那么淡漠:你再怎么忙碌,她們都不會伸出手來幫助你,而安慰你的話永遠就是那句:你運氣真差。
我為了讓大家繼續喜歡我,我去迎合每個人的想法,主動幫大家做事,科里的臟活、累活搶著干,同事們的任何要求我都不會拒絕,生怕得罪別人。漸漸地,同事們仿佛被我感化了,不再那么冷漠,我以為大家已經喜歡我了。
直到那么一天:那是醫院首次進行專業護士競爭上崗考試,我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考試,成為醫院最年輕的專業護士,也就是說,26歲不用再輪夜班。忽然,我發現同事們都不怎么理我了,總是冷言冷語地諷刺我,或者直接無視我。
我很納悶。領導看出了我的郁悶,找我談心。我說自己不明白為什么大家一下子都不喜歡我了。領導告訴我:“你優秀,必然會有人嫉妒;你弱小,必然會有人嘲笑;你平庸,必然會有人輕視;無論你是哪種狀態,總會有反對的聲音和反對你的人;你只有做好自己,讓自己更優秀,自己喜歡就行;不必讓大家都喜歡。”
04
Face? book? 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她所著的《向前一步》里提到:“在我加入臉譜網不到6個月的時候,扎爾伯格和我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工作總結。他告訴我,想要‘“贏得每個人的喜歡”’這種想法會阻礙我的發展。他說,當你想要事情有所改變時,你不可能取悅每個人;而如果你去取悅每個人,你不會獲得充分的進步。”
扎爾伯格說得很對,蕓蕓眾生,你怎么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呢?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你不可能在意每個人的想法,更不可能試圖改變。
《1984》中,政府能控制人的每一個行為,但還是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所以,你不可能取悅每一個人,即使你放棄了全部的自己。想想我的童年,為了取悅家里那些年長的親戚,小小年紀的我就要陪著那些大叔大媽們談一些東家長西家短的閑話,而失去了許多與小伙伴玩耍的時間;我的少年,為了和同學們好好相處,我總是將自己不多的零花錢買上糖果與大家一起分享,其實我很想將零花錢拿來買書;我的青年,曾經因為同事們的不情之求,上了一晚上的班后,繼續幫她們上白班,還不得不說一下違心的話來迎合年資高的同事的看法。我付出了那么多,看起來好像獲得了大家的喜歡,卻那么不堪一擊。
因為生活就是這樣,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人生的路,要活出自我,活出自信,與其去博取他人的關注,不如好好地完善自己。當你不斷充實自己,自己內心不斷強大的時候,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