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從下單購買寫作課,到每周一次的學習和作業,十周已經過去了。其實,在下決心參加寫作課時,內心也有掙扎,怕工作的事情很多,沒法堅持下來。十周中,經歷過頻繁出差,復習考試,備課講課,項目會議……但每周的作業也認真仔細的完成了。主編的內容講解和作業點評,助教老師的精心組織,同學伙伴的互動交流,不斷督促我聽課、閱讀和完成作業。慢慢地,周一布置作業,周二聽課,一周時間邊閱讀邊構思作業,周末擠出時間完成作業,這樣的節奏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寫著寫著,文字功力雖不能說大有改進,但也對寫作也有了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
01
在我的理解,閱讀和寫作是一對雙胞胎。但一直以來,我對這對雙胞胎的投入是有偏向的。閱讀一直是我的最愛。從小學的連環畫、童話,到中學的中外文學名著,現在還能想來第一次讀長篇《穆斯林的葬禮》的情形,晚上躺在床上舉著書本,半夜醒來,會發現書蓋在臉上,再開燈接著看。后來,科幻、武俠、言情、雜文、科普、歷史,甚至黃色小說,只要是中文帶字的都想撿起來瞅兩眼。到現在讀書更方便了,有了kindle,幾乎可以隨時隨地。有時為了接觸一個新領域,可以一下買幾本同時讀,效率大升,慢慢對讀書的方法有了一些經驗心得。
但對閱讀的兄弟寫作,我卻一直心懷畏懼。從小到大,寫作似乎就不是我的專長,但我又得硬得頭皮上的事情。從小學要絞盡腦汁,邊寫邊數字數地完成日記作業,到中學無病呻吟,生搬硬造地寫記敘文,高中天天收集摘抄名言警句、名人軼事和智慧故事,只為高考那終極決戰的800字。到后來大學研究生的論文,工作中的公文,培訓課程中的案例。寫作雖從未遠離自己,但一直未找到法門。自己寫出的東西,和優秀作者、寫手的文章一對比,只會自慚形穢。驚嘆于人家的文章巧妙的構思,嚴密的邏輯,細膩的刻畫,精辟的總結。
正所謂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既然寫作這事今生是逃不掉的,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和提高一下?有了這個想法后,正好又看到一篇文章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如何成為高品質的勤奮者》。文中講到,絕大多數的低品質勤奮者,之所以會讓旁人覺得是在表演勤奮,而不是真的勤奮,是因為旁人沒有看到“勤奮的結果”。而沒有結果是因為生產的能力太弱。一言以蔽之,造成低品質勤奮的原因是:絕大多數人的勤奮,都只在輸入端用力,而沒有在輸出端使勁。什么是輸入?閱讀是輸入、刷微信公眾號是輸入、去聽講座是輸入、參加各種社區聆聽大咖的教導是輸入、去旅游也是一種輸入,考個高學歷是一種輸入。什么是輸出?寫作是一種輸出、演講是一種輸出、溝通是一種輸出、項目管理與實施是輸出、炒個菜也是一種輸出,生個孩子也是一種輸出。很多人的能力差,并不差在輸入的能力和知識儲備,而在于輸出能力太弱。
這一段文字給我了極大的刺激。這不是說的就是我的現狀嗎?在決定改變之時,看到了寫作課的報名貼,不用多想,掏錢入伙。我要打造輸出端,誰攔我,我跟誰急。
02
我了解成人學習的過程,也堅信刻意練習的效果。十周的學習練習,確實讓我對寫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首先,堅持寫作需要有一個長期關注的主題或迷戀的事物的清單,比如關注旅游,職場提升,演講、咖啡、書法等。剛開始學寫作的人,都怕到后來自己沒東西可寫。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了這些關注的主題、事物或待解決的問題,只要在這些方面有了新的觀察和思考,就會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就會忍不住要寫出來,不吐不快,我也管這叫“問題意識”。這些“問題意識”蘊藏巨大的能量,這些念頭長期在腦中盤桓,讓你念念不忘,你就會下意識地收集和關注相關的信息。就像如果你懷孕了,覺得滿大街都是孕婦,買了一輛大眾車覺得滿大街都是大眾車,花半天時間在今日頭條研究王寶強離婚的來龍去脈,網站就會給你主動推送相關內容,你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在關注他們離婚。現實肯定不是如此,但因為你的關注點放在孕婦、大眾車和狗血的離婚案上,相關的信息就會自動朝你涌來,這都是“問題意識”引發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地起作用。持續的輸入會和原來的知識結構產生新的聯結,引發新的思考,最終會有新的輸出。
舉個例子,我在給實習生講《職業生涯規劃》一課的時候,會提到我堅信的“功不唐捐”。但我能從90后小朋友眼中看到不解與不信。我就想找到一個真實的案例來支持。終于有一次看《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有一期關于孟非的節目,講到孟非的成長經歷,我看到了他認真做好看似和主持人關聯不大的每一份工作,最終成就現在的影響力。正好聯想到我看《非誠勿擾》《四大名助》中對他的印象和感覺。于是專門買來他的書《隨遇而安》,看他以前主播的節目《南京零距離》,搜索關于他的信息,最終有了那一期寫人物的作業。
其次,寫作的輸出就像炒一個菜一樣,需要很多的原材料輸入。原材料的輸入有好壞之分,寫出好文章需要好的原材料輸入,就像要烹調出美味需要好食材一樣。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持續的輸入,朋友圈、微博、視頻、直播,沉溺在即時的新聞資訊,熱點話題之中,以為自己緊跟時尚潮流,走在時代的最前沿。一堆瓦礫是無法堆成摩天大樓的,這種碎片化的輸入對于一個人的思考體系而言,簡直就是致命的傷害。我們積攢了很多流行段子,但很難對一個話題開展連續深入的思考,更別提面對人生重大課題時條分縷析,做出堅定地抉擇。
輸入的應該選擇有營養的好東西,也要有好的輸入方法。讀經典的內容自不必講。我更多的體會是,對于一本書我們應該讀出作者的邏輯和脈絡,綱舉目張,先搞懂作者對于這個問題到底是怎樣的思考過程,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高手“套路”,而不是一上來就沉入到故事、段子中不能自拔。還要把書中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知識以及其他書或文章建立鏈接,以能寫出批注作為標準,來檢驗是不是把一本書內容真正吃透,消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輸入。
再次,結構是一次寫作的核心。世間萬物皆有結構,我們的大腦也喜歡吸收有結構的信息。結構就是幫我們將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內容梳理出邏輯,再成體系地表達出來,這樣接收信息者才不會有過重的負擔,不會中途放棄。一個領域知識的結構化程度高也是老司機的能力的體現。寫作也有邏輯結構的套路,比如小學老師教我們的“總分總”,主編教的寫人物小傳開頭用一個場景描寫,像《小說課》里的各種套路。先掌握他人套路,再慢慢練習,最終形成自己的套路。
寫作當然還要有細節,最好是我們親眼看過聽過的細節,這會讓筆下的文字更真實可信。細節是有力量的。一本皇皇巨著只給你看一個故事梗概,你會覺得索然無味,因為真正留在我們記憶中,影響我們一生的正是那些細節,主人公面對挫折時的一句話,為心愛的人做的一件事。沒有細節,每個人的一生就像一張干巴巴的履歷表。為了細節,我們需要讓自己敏感起來,調動自己的所有感覺器官,感受并記錄生活場景中的細節。記錄細節,傳播細節,流傳下來可供回憶的細節。
03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寫作要將心注入。我寫我心,我寫我情,我寫我世界。對我而言,寫作是用于理清自己的大腦和心靈的。既然是為自己寫的,當然沒必要自欺欺人。注入真心,聚精會神,反思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問題和做事情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關照自己內心的時候,其實更容易處理好與外界、與他人以及與自我的關系。當我們不再糾結、焦慮、惶恐、空虛,把自己理順以后,寫出的文章也自然差不到哪去。
文字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字會養育出不同的人。如果期待寫出的文字能影響他人,請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慢慢來,先做好自己,再練習駕馭文字,才能讓文字真正影響他人,甚至改變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國圣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