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樹麗
今天讀《怎樣培養樂觀的孩子》一書時,我發現書中的樂觀金字塔不僅僅適合培養樂觀的孩子,同樣也適合我們的課堂教學管理。
我們首先來弄清楚一個概念——樂觀金字塔。什么叫樂觀金字塔?意思就是一個人想要建立一種比較穩定樂觀的心態的話,需要有三塊基石:最底下一層叫“征服感”,往上一層叫“正面積極感受”,再往上最高的一層叫作“樂觀的解釋風格”。這三塊基石,對于養成樂觀的心態缺一不可。
第一層是征服感的獲得是指當孩子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怎么幫助他,才能夠幫他去跨越困難,獲得征服感和掌控感,進而獲得真正的自信和樂觀。
第二層是正面積極性的培養。這就涉及到我們面對挫敗的時候,對負面情緒的理解。
第三層是樂觀解釋風格的培養。孩子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就是歸因,這個涉及到孩子的信念系統,這個信念系統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影響孩子后面做事的行為。
孩子需要不斷地體驗成功,才能獲得掌控感和征服感。孩子對這個事如果有掌控感,他就愿意不斷去嘗試;但如果沒有成功體驗,孩子就不會去做,長時間下去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我們班上有很多孩子就是這樣。比如學習英語,哪怕是再簡單的語篇,孩子們也不愿去讀,而是直接胡亂寫上答案,其實答案就在語篇中,只要他們愿意去看語篇就能找到正確答案,但是他們選擇不看,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刻板印象,英語學不會,英語題不會做等等。
人一旦有了習得性無助,那就很難樂觀去面對困難,了解到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會先堅持程度好的孩子,然后讓程度好的去教不愿學習的孩子,而且我給他們降低要求,只要會讀就能上光榮榜。
有些孩子讀課文也是實在困難,沒有關系,我們可以一句句讀,我其實并不在乎孩子能讀多少,我的目的就是先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因為有了好的體驗之后,他們才愿意去走更遠的路。
征服感一定是美好的體驗,我們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美好的過程,所以體驗感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教學評的落實。
我們一定要降低期待,哪怕學生只是學習了一個句子,我覺得都比他在課堂上一無所獲要強,最重要的是我的要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放在第一位。
有了征服感,我們接下來要引領學生進入第二階段,正面積極性的培養,也就是自信。
自信分為兩個部分: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感覺滿意”指的就是一種積極愉悅的感覺。我覺得我自己很棒,我覺得我自己獨一無二,我有那種自尊、自信的感受。“表現滿意”是指向我做的事。我有做事的能力,我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它指向的是那種建立在征服性的行為之上的自尊、自信的感覺。
我們一定要記住表現滿意在感覺滿意前面,孩子首先是相信自己有做好事情的能力,然后他才會有積極愉悅的感受。
比如我們課堂上背誦的時候,班上的小張同學第一個背會,我把他的名字排在最顯眼的位置,并特別表揚了他,他勁頭更大了,接下來的兩段背誦他也是第一個完成,而且他還教會兩個學生讀熟了句子,他變得非常自信。
當然我們要達到樂觀的解釋風格,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培養自信樂觀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存在反復性,因為孩子們在行走的過程中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而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們也容易退縮。
很多孩子不熱愛學習或者不想去學習的時候都會找原因,也就是歸因。
歸因就是我們對事情的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分析,它影響著我們怎么去看待成功和失敗,其實也就決定著我們后面到底會怎么對行為做矯正。
我們要做的的就是矯正孩子們的行為。比如班上的小田同學有能力背會,但是她選擇不背,我找她談心無果后,直接和家長溝通,第二天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就上來了,這種類型的孩子的歸因就是沒有壓力。
還有的孩子是方法不對。比如小孔同學,他課堂上努力背誦,但就是記不住,我發現他背誦的時候不想漢語意思,所以我給他做了方法指導,很快他就完成了任務。
當然我們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自己分析原因,然后學會自我鼓勵。我們要知道哪怕面對最壞的事,只要孩子的歸因、解釋風格是合適的,他就不會陷入到一種普遍性的無助之中,他就會開始找到力量,向樂觀的方向去發展。
我們要相信滲透的力量,培養學生的自信和樂觀亦是如此。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