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聽了王錚老師公益課,關于學習動力做以下記錄和思考。
1.是什么抑制了兒童的學習動力?孩子學習動力不強這種行為的背后是什么?
這就是關于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標簽等對孩子產生了自我預言的效應,說著無心,聽者有意,孩子的潛意識就會讓自己的行為朝那個方向發展。比如家長說孩子是個廢物,那么孩子可能就不去上學了,就做個廢物給家長看!所以家長這種咒語似的評價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2.有家長又說了,我天天表揚我的孩子,他怎么還是沒有改變呢?有一個實驗,把孩子分為兩組,A組孩子,老師經常說你很棒,你很聰明,B組孩子經常說,你在哪個方面很努力,你在哪方面做的好。一段時間后,后來發現,A組的孩子更不愿意接受挑戰,而且學習成績較低,B組孩子更有挑戰性,而且學習成績更高。這也是為什么,那些經常被夸贊聰明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逃避,或者不去上學,因為他們要保持自己是聰明的這個標簽,從而避免失敗。所以夸獎孩子也有技巧,盡量少用結果性的評價性的表揚,而多用過程性得描述性的表揚。
3.家長又說了,我什么好話都給孩子說了,孩子依然沒有學習動力??!那么家長就需要審視一下孩子與自己在一起的時候孩子的狀態是怎么樣的,他是放松自在的還是緊張恐懼的?當孩子不能放松,時刻處于焦慮恐懼的狀態中的時候哪里來的學習動力呢?
那么孩子的這種情緒狀態怎么來的呢?大家都知道踢貓效應,家長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所以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而不讓自己的情緒淹沒孩子。
4.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人,工具是用來學習的,一旦孩子學習不好,孩子就有被遺棄感,沒有價值感,沒有存在感,也就沒有學習動力。很多家長會表揚孩子,但都是有條件的!所以真正做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不容易!當家長把孩子當成工具的時候,就很容易吞噬和孩子的邊界,過度吞噬也就抑制的成長和動力。
家長陪護孩子學習1會抑制孩子的學習動力,2回損耗親子關系,3承擔了孩子本該承擔的責任
5.孩子有動力首先要讓孩子在你面前是真實的,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面前得是真實的。
理解的前提是了解。
家長要卸掉防御,放掉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去了解孩子。覺察,對話,發展。這里有一個三步感官系統方法:一看,二拍,三說。與孩子平等溝通。
家長自問:你愿意為家庭做點什么?你又愿意為你自己做點什么?高度融合的家長沒有自己,還剝奪了別人的成長空間,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權利。
家長要尊重孩子,尊重邊界,尊重真實,發自內心的,真實地活著很重要。
孩子出問題與家庭系統有一定關系。但是問題是對成長的邀請,有問題不要怕,因為我們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