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啟了自己獨有的人生旅程。這段旅程從什么樣的時代,什么環境,什么家庭開始,由什么樣的父母陪伴,我們都無法選擇;這段旅程終點站在哪里,我們都無法設計和規劃。所以,人生就像是在每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剎那,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足夠美好,我們只能選擇幸福的活好此時此刻。
在我走過了一大半的人生旅程后,遇見了《被討厭的勇氣》一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撞擊。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點,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更加堅定了我做好自己的決心,也更加堅定了我希望為了簡單幸福而有的“斷舍離”的做法。同時,它讓我重新思考屬于自己的人生課題是什么,讓我學會分離課題,不要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同時不要輕易的讓別人干涉自己的人生課題。讓我梳理和精化人際關系,從而讓人生變得更加簡單有意義。它告訴我們不要用“因果論”而是以“目的論”的思維方式來工作生活。不必糾結過去,不必憂慮未來,認真的活好當下……
這諸多的思考和啟發,讓我覺得這本闡述“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書,是我人生最好的遇見,為感恩遇見,為期待做更好的自己,以此文記錄下我的收獲。
一、賦予人生積極的意義,有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氣
不同于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把造成現在困境的所有原因全部歸結于過去和心理創傷。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把現在甚至未來全部的不如意都歸結到過去對于解決當下問題、面對生活、承擔責任是毫無益處的,只會令人陷入無助的決定論的泥淖。真正有助于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掙脫來自過去的束縛,擺脫情感的支配,改變我們對它們的看法,考慮現在的“目的”,即癥狀的意義。
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否認過去對現在的影響,也不否認感情的存在,只是超越了這一“唯原因論”,認為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感情或創傷本身(實際上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而是我們賦予它們的意義。事實上,“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我們可以不受過去的束縛,也不受感情的支配。而我們之所以過著不幸的生活,是因為這樣選擇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么不幸,其深層次都包含了“利己”的成分,是一種對自己的“善”(非道德層面,在這里理解成“好處”)。也就是說,不幸是由我們每個人親手選擇的。
這樣的理論可能很難讓人接受,你一定會像書中的青年一樣想要列舉出太多的過去的往事來證明你今天所有的不幸福是因為它們帶來的。
我卻覺得阿德勒的理論才是真正的能夠幫助到你的理論。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所謂不幸的往事,或者來自于童年的家庭,或者來自于工作,或者來自于現在的生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么我們如何看待這樣那樣的不幸,賦予它積極的意義就非常重要。越早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越早的解放心靈,活好當下。
就我本人的體會而言,我的人生經歷非常簡單,我出生在一個姐妹眾多的教師之家。很多時候,我和我的姐姐們會討論我們小時候的事,有的時候,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么我的姐姐會記得太多的小時候來自于父親給予的嚴厲責罰的不愉快,而我卻不記得。也許,我在這個家庭里,確實是受到了姐姐們說的比較特殊的優厚的待遇,或者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能夠理解父親,看到父親的不容易,以及他脾氣急躁背后的溫暖細膩,而不去選擇怨恨,賦予它“父愛”的意義。這樣的意義的賦予會讓我很享受來自于父親的責罰,覺得有人關注的孩子是幸福的。
在我成年后,我的工作或者生活里也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有的時候,我會非常的迷茫和苦惱,但是大多數時候,在苦惱過后,我會反思,反思事情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我能不能改變它?如果我不能夠改變,我怎樣把壞事變成好事?
比如,我在工作上,因為自己對于工作的熱情投入,有很多時候,會受到一些非議或者不公平的對待。這個時候,我會選擇不去理會,把它變成我的動力,我會告訴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在做事中享受快樂、收獲和成長。
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很難真正受到來自于外界的干擾和傷害,所以,我一直在別人覺得遇到這樣的事足夠活不下去的時候,堅強健康的活著,并且有比較快的成長。
所以,人生本無固定的意義,就像春天的花一樣,它就是自然的開放。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人生由無數個連續的剎那組成,也有無數的事件組成,你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你就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就比如今天,本是清明節假期,可外面陰雨霏霏,狂風大作,很多人不得不改變出游的計劃。在你的計劃受到干擾的時候,你選擇咒罵這鬼天氣呢?還是像我一樣想,正好讀書寫作呢?
人的不改變并不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不愿意脫離熟悉的舒適區而拒絕改變。的確,也許最開始的選擇是無意識地行為,并且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即便如此,依然是你自己的選擇成為了這樣的你。
既然如此,現在的你必然也可以進行重新選擇,是繼續之前的生活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希望這樣的理論和小故事給更多的人以啟發和思考,請相信,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有勇氣改變生活方式,你的生活就有想要的安寧和幸福。
二、放下別人的課題,讓煩惱輕輕飛走
阿德勒心理學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如何建立起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書中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點建議:在人際關系中去除競爭意識,轉為伙伴意識。
他人不是競爭對手、更不是敵人,世界也不是一個充滿陷阱與危險的叢林。相反,他人是伙伴,是一同前行可以互相幫助的朋友,只要能這么看待,便不會把別人的成功與自己的失敗畫上等號,那么世界也就自然變成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
第二點建議:在人際關系中要避免進入“權力之爭”。
在面對無端指責或者破口大罵的時候,阿德勒心理學建議不要反擊也不要忍耐,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學習不借用發怒的手段而是通過語言的力量來交流。不作反應,你就不會進入權利之爭。
無論認為自己有多么的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為詰難對方,因為“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系。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
第三點建議:不要尋求他人的認可。
這一點很好理解,尋求別人認可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按照別人所期望的做。但這是一條“不歸路”,一方面別人不可能真正的滿意;另一方面舍棄了自己真正的價值和自我。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抗拒“傾向性”,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如果說獲得他人的認可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性,那么是選擇讓石塊從山坡上滾落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不按別人的意愿行事,自然會“收獲”別人的討厭。因此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
第四點建議: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系的起點。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簡而言之就是當眼前面臨一個課題的時候,要首先考慮“這是誰的課題?”。
假如孩子不愛學習,這其實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因此父母不可能去替孩子學習,也不可能違背孩子的意愿而強迫他去學習,父母能做的,是如何在平時與孩子之間建立起那種“當孩子陷入困境的時候想要真誠地找父母商量”的信賴關系。
在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中尤其如此,當把屬于對方的課題分離出去了,除了對對方的尊重之外,還有一份信任,即我相信你有能力解決自己的課題、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課題分離就是將纏在一起亂七八糟的人際關系之線解開。
第五點建議:獲得勇氣
人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害怕面對課題,而是因為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令人們邁向自身課題的方法叫做“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
要注意,鼓勵并不是表揚,因為表揚中隱含了一種有無能力的縱向等級之分,也不是評價,因為評價性語言也是帶有一種“權威感”的縱向關系。
可以真誠自然的表示感謝、尊敬或者自己真實的喜悅感。人在接受到這些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要注意的是,““有價值”不是從行為標準,而是從存在標準看待的”,即一個人其實只要活著,就對身邊的人有價值。而你所能創造的價值,遠遠比這要多得多。
第六點建議:形成“共同體感覺”——人際關系的終點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所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這個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圍,包括了從過去到未來,甚至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關于這個概念,文中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你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但共同體其實是個地球儀,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共同體的中心。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過剩的自我意識,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如何在“共同體”中尋求到歸屬感呢?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即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三大人生課題,又稱三大羈絆),找到一種實現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
在共同體的構建中,最容易讓人陷入苦惱的是,和他人的和諧。大家一定記得,任何能夠輕易的摧毀的關系,從起初就不應該締結,所謂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就是如此。
綜上所述,阿德勒心理學給出了三大建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1. 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并不是自我肯定,這其中的差別在于: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拿出改變的勇氣,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另一種自我接納失敗的例子是無法做到特別優秀,就去選擇特別差勁,以此來達到報復和特別關注。阿德勒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廉價的優越性追求”。這是因為他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沒有一種“甘于平凡的勇氣”。但普通、平凡并不等于無能。
2. 他者信賴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即使被欺騙、利用了也依然相信,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如果用“課題分離”的思維來理解這件事情,就很簡單: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
信賴可以加深彼此間的關系,如果由于一味地擔心“被背叛”而不去信賴別人,最終會難以和任何人建立起身后的關系。這里要注意一點,阿德勒心理學并沒有基于道德價值觀去主張“要無條件地信賴他人”。如果你并不想與那個人搞好關系的話,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斷關系,因為剪斷關系是你自己的課題。
3. 他者貢獻
如果你做到了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那么此時他人對于你來說就變成了伙伴,從而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我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的一種自我犧牲,事實上阿德勒將這類人視為“過度適應社會的人”。
他者貢獻其實是通過獲得自己是對他人有益的感覺,體會到自己的的存在價值。這里注意,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尋求他人認可,但這正如前所述,是一種失去自由的貢獻感,而“幸福”中本就包含了“自由”的概念,因此通過尋求他人認可獲得的貢獻感,并不指向幸福。
而恰恰“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
以上觀點很多,希望大家有耐心好好讀讀,我覺得對我最有啟發的觀點是,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分離他人的人生課題。
在這里舉個近幾天遇到的事情。
我是初中老師,是班主任。我覺得我很用心用情的帶起來一班學生,班級各方面都很優秀,教育教學質量多次受到上級表揚的,孩子們也在一個穩定健康的環境里慢慢長大,看著還有倆月就要畢業的孩子,我內心是喜悅的,也是幸福的,有成就感的。可是,我無意中看到了來自于學校的班級考核,我班級的考核成績是倒數第一。
說實話,當時我是很氣憤的,我想去尋求給予這樣的考核的解釋,但是并沒有人給予合理的解釋,作為領導互相推諉的做法又一次激起了我的氣憤。
其實,我能夠明白給予我這樣的考核的目的,這里面不公平或者私心雜念彰顯的非常明顯。我也知道,沒有人會給予你合理的解釋,因為他們無法拿出我班的質量優秀和考核結果倒數相匹配的數據。所以,所有的部門只能互相推諉。
真相就是這樣。
在解決這件事的過程中,我正好讀到分離課題,讓煩惱輕輕飛走的章節,應該說,這本書一下讓我豁然開朗。
我的人生課題,是認真工作,完成我的美好的教育生活,在這個工作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幸福,比如,我和孩子們共讀共寫,我和家長們和諧相處,我的孩子們健康成長,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在進步,我個人在成長……這些看不見的用數字無法考核到的收獲已經成為了我豐厚的精神財富,我的工作課題做的很好,這是不需要別人認可和評價的。
我也用很好的方式表達了我的憤怒,表示我不是不懂,而是不計較。因為考核優秀不是我工作的目標。
我覺得我已經問心無愧。
剩下的是別人的課題。怎么評價?是不是答復,是不是反思?是不是有水平管理好級部和學校?是不是公平正義?這些都是別人的課題。
我沒有必要干涉和操心。
這樣的思維方式的轉變一下子讓我有了很大的改變。我的心靈重歸安寧,精神重歸豐盈,我覺得自己自由的要飛起來。
認清自己的課題,無論是生活的,工作的,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操心別人的人生課題,世界就特別簡單,人生也一樣。
三、有被討厭的勇氣,讓心靈真正自由
不害怕別人的討厭,不在意別人評價,不追求別人的認可,就可以讓心靈真正獲得自由。
這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我把這一節特別拿出來寫,是因為我們太多的人缺少這樣的勇氣。在什么位置,在什么環境都去追求別人一種完美的認可,人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
因為這樣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有太多的人活的很累。
累了心靈,壞了身體,毀了人生。
我們需要做的是自己。我們需要常常的用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來反觀自己的內心,尋求自己的價值和成長。
一個人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看起來好像是老好人,好像是很值得學習和尊重,其實,這樣的人是真正的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他心里想得的都是自己,別人的評價好了,他認為自己很厲害,別人的評價不好了,他認為自己很糟糕。他的對于自己的一份執著其實是不好的,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別人怎么評價你,是別人的課題,做好自己就好。我們要善于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我們應該明白,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就像每朵花都美了春天一樣。我們應該找到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存在對于別人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關注別人的評價。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個人的,別人的。我這樣說,你會不會想到了自己?開始反思自己,希望它對你有點啟發。
比如,我自己。在工作中我是個比較有想法和個性的人,但是我的想法并不違背學校的政策和領導的決策,我只是喜歡用更有意義的方式更好的完成工作。比如,我用寫作完成和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以此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我認為,良好的家校關系是班級工作的基礎,我也因此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敬佩,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總有人覺得我寫作是不務正業,有的領導甚至給我發信息,讓我不要發我的文章。我能夠感覺出來有人對我的討厭,但是我堅持了下來。因為我有被討厭的勇氣,讓我的工作很愉快,心靈很自由。
在工作這個課題上,人有自己的自主權,不能夠不聽從指揮,但也不要沒有了自己,有被討厭的勇氣可以讓人獲得精神的自由。
四、活在“此時此刻”,尋求幸福的感覺
書中很好的告訴了我們如何“活在當下”。
下面跟大家分享。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人并不可能完整的計劃好人生,“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并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里了嗎?”;“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哲人稱這樣的人生為“現實性的人生”,而那種總是“在路上”,一直盯著山頂或者終點走去的人生為“潛在性的人生”,前者以登山本身為目的,后者只以到達山頂為目的,至于通過什么方式到達山頂并不在意,因為“終點”遲遲沒有來,所以人生也遲遲沒有“開始”。
還有一個有趣的類比。
“請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劇場舞臺上的樣子。此時,如果整個會場都開著燈,那就可以看到觀眾席的最里邊。但是,如果強烈的聚光燈打向自己,那就連最前排也看不見。” “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因此,“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世界充滿了各種意外,但面對這些意外或者悲劇,我們依然可以做些什么,抵抗“傾向性”。所以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自由也許會使我們迷茫,但只要堅持“他者貢獻”這一引導之星,那么就不會迷路。
文中這樣的觀點像重錘在敲擊著我的內心,讓我警醒。
我不得不痛苦的顛覆我很多的固有的思維和習慣。
我是一個遇事喜歡思慮的人,說的好聽點就是心思比較縝密,行事比較謹慎。但是這樣的習慣也確實很難讓我好好活在當下。
我不太喜歡糾結過去,因為我覺得過去的無論如何都已經無法改變,都屬于死神了。我們只能讓過去的一切變成我成長的養分。讓它有意義就好。
但是,我卻喜歡憂慮未來。
我曾經因為憂慮未來,在孩子的求學的時候,特別焦慮。孩子上初中,我會考慮他考不上高中怎么辦?孩子上高中我會考慮他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孩子上大學,我會考慮,他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辦?其實我的孩子成績不錯,各方面還算優秀,但是我依然自顧自的焦慮。
我知道,活在現實中的父母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焦慮,現在想想這樣的焦慮是多么的愚癡和可笑。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的人生課題,我們父母所能夠做的就是提醒、引導、影響和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幫助,除此之外,我們無法做好任何。你的焦慮只是埋下一顆后悔和愧疚的種子,你會在某一天,突然明白,父母的焦慮深深的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孩子的人生也是。未來是需要期待的而不是用來焦慮的。但是對于未來的期待,需要活好當下的每個剎那來支撐。
我們對于孩子的焦慮,大多來自于不接受孩子平凡的人生的心理。我們總希望孩子有不一樣的優秀于別人的人生,所以,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凡很重要。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大家都是一樣的。哪里有那么多偉大的人呢?
但是,平凡不是要孩子平庸,讓孩子不努力。活好當下的真正意義不是無憂無慮,快樂瀟灑,人生的每一刻都必須賦予它積極向上的意義,這樣的意義就是因為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因為自己的存在,給予社會,家庭,他人,自己以貢獻和快樂。這就是價值的體現。
這本書,真的是一部振奮人心的心靈力作。它帶給人的吸引力不是因共鳴,是因為顛覆,顛覆你很多固有的認知,重新審視自己,這樣的重新審視,讓人感覺窒息而迷惑,卻又讓人感覺必須而重要。是時候,需要徹底的不找任何理由的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否則一生所需要的心靈自由都不可能有,來點被討厭的勇氣吧。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
(2021第五本書讀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