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抱著對草原的渴望,對雪域神宗神秘的想象,我們一行七人打包乘坐旅游大巴向甘南進發。
一路風景一路心情。窗外的風景掠掠而過,心賴隨景起伏連綿。車內大家唱歌吟詩,歡笑不斷。我們文苑的幾位文朋詩友朗誦了自己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這次旅行的喜悅的心情。
車行,人樂,歡快的聲音和笑臉盈滿車廂。特別是我們文苑的群主李擁軍老師用我們陜西方言讀他的佳作《父親的窯洞》讓人心情澎湃,如臨其境。文章生動的生活畫面加之感情實在深厚,不斷地掀起一陣陣掌聲和叫好聲。一個事業有成,文略占全的青年才俊,對生活對人生的價值的追求和創造。他用接地氣文字把自己童年,少年所看到的,經歷到的,父母為了更好的生活和改善居住條件不畏的勞作精神在他心靈扎根,他用靈動的文字深情地表達了出來。加之自己強有力的鄉土讀音無不叫人感慨萬分。父母勤勞善良的血脈,零碎的生活細節和自己在故事里的不斷幫著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勤勞的生活傳承。能有今天的成績就是傳承了家的勤勞,頑強,從小鍛煉了作者堅強的性格,實在讓人敬佩……
七月的陽光不遮攔地射進車內。大家的心緒像草原的神鷹一樣自由飛翔。窗外的風景如人的心情,一會兒翠綠的山巒起伏疊嶂,如畫家手中的筆墨淡墨相宜。遠處的山隱隱約約,起伏成一簾幽夢。跨過了不知多少縣區,這里山貧梁饑,植被可憐得能數清。一看就是一個半干旱地區的典型。你看那遠處的山好像驢脊背,瘦的肋骨暴露在外面。這就是水土流失,把山丘沖滑成一道道溝溝渠渠,看見也蠻可憐的。莊稼浮在小小的塊塊地里,似乎長不起來。不知道這里的人的生活可能也不是多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路上的風景大概也能把本地的生存條件體現一二。水土流失加之半干旱,感覺這里的人也很貧困……
車行著,風景變化著,車上好多人都進入夢鄉。窗外掠過的風景在我腦子里不斷化痕。難怪人說,走出去看看,看了風景你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內心的世界有多小。
想著想著,一掠而過的高樓,一閃而過的綠色讓人感覺這里到了一個好的地方,不是城市就是區縣。標志行的樓房和設施建筑,肯定到了城市邊緣啦。遠處有個紅布條幅,上面寫著”美麗的臨夏歡迎你”我們到了臨夏,今天就在臨夏這里住宿。
臨夏,好大,也很美麗。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也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成立。位于黃河上游,東臨定西市,西倚青海,南靠甘肅藏族自治州。北瀕蘭州市,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和漢藏貿易樞紐。這里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白帽子,民族衣服。可他們的神態和舉止,一看就是回民族。在路過手抓店的櫥窗里看見服務員穿戴是白帽子和白制度衣服。看著穿著有民族特色衣服的少婦少女,她們那朦朧的漂亮和惹人的眼睛,不由得讓我想到了絲綢之路上的樓蘭美女。古樸傳統的美流露在明媚的眼眸的閃動里。
吃完飯,天氣還早,也不放過到臨夏來一次,我們七人上街看看。這里大商店售的事農副產品,地毯,帽子,民族服裝,精美的瓷器。特別賣牛羊馬身上的裝飾的挺多,一看就是一個和馬畜有淵源的民族。處于好奇,我們走進了一個賣帽子的商店,看看里面的帽子,服務員很是熱情,我們看了又看,一問價格特高,無心買。又問哪里有旅游便宜的帽子店,售貨員給我們指點了地方,而且走出店面指著方向。我感到驚奇,常言說“同行是冤家”他們這里的風俗人情出乎我所料。看著,走著到了這家帽子店,我們東看看,西問問,把帽子戴上試試,想買不想買的,也沒看見服務員拉臉色,態度挺好的。李老師和郭老師他們兩個看中了帽子就買了下來,也可以帶,也作為來次回家的的留念。他們戴上好酷,真像草原上的漢子。
到了臨夏八坊十三巷,門樓修建的很有民族風格。上面用鍍金的漢字寫著“大旮巷”這里是當地古建民居和民俗文化重點保護和傳承,八坊這個老地方成為了臨夏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傳統民俗和特色文化成為盤活區域發展的新動力。是一處回族人文,生活,古樸,純厚的文化樣本。看著興奮,看著感動,厚重的回族人生活點滴和發展的過程,無不在這里體現回味。大家趕忙整理好衣服在門口來了張合影。是讓路過的回族姑娘拍的。她很樂意為我們拍照。
? 走進八坊十三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磚雕藝術,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古典建筑,一件件記錄歷史的古玩藏品,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特產,勾畫了一處民族風情、民族建筑藝術的“大觀園。這道古街區最有文化品味,最能體現民族特色,是臨夏的歷史記憶和厚重的文化元素符號。民族建筑的元素在這里得道傳承和發展。
夕陽剛落,晚霞和燈光把這新建仿古的建筑耀得格外神圣。古樸的回族人喜歡的建筑。磚刻的圖幅體現了真個回族人的文化生活氛圍。我們興致地在磚雕下照了像。這個古街民居與文化旅游并存之地,準確把握住了新常態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機會,讓旅游業融入了文化的元素,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我們走著拍照著。墻上有雕塑的古絲綢之路的陸路的商品貿易集市。還有古茶馬古道民間交易的感動場面。也有民間蓋房打墻的程序工具……栩栩如生的磚刻生活美麗圖片,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八方是臨夏回族群眾世代生活的一個老城區,周邊有眾多的民族特色建筑。這片區域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古韻盎然。
有選擇地使用特色景觀語言,融合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集民族特色、休閑旅游、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我們大家興致勃勃,騎上駿馬回味無窮,駕上馬車過幸福生活的意念不斷出現在眼前。
到了一處泥捏處,哪里用泥塑出了行色不同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的民俗情景。形象逼真,可掬,把原生太的生活背景和場面表現的更自然完美。
又轉到了一處像大觀園的樣子古建筑。這是一處清初時的古建筑,四合院的形式。門前有口井,命名是“惜水”院中竹林 花草 小橋流水,坐石觀魚,也有江南風格的風竹活焦石樹立在庭院花園里……這就是大旮巷80號。
八坊十三巷的街巷結構最早形成于清初,許多建筑年代久遠,具有臨夏傳統建筑的典型特征,街區內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說起這些古老民居,這處民居始建于1930年,俗稱“大公館”,占地3.5畝,整個院落氣勢宏偉,有磚雕、木刻,雕工細膩,飛椽畫棟,門庭高深,可謂八坊民俗民居中的典范。置身其中,猶如一幅在人們眼中徐徐展開的畫卷,細細欣賞,方能領略其中的清雅韻致。出門忽然看見兩個清真寺的雄偉。塔頂直逼云霄,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由于時間倉促,我們一行匆匆略略地轉了一圈,我也記得就這一點點。美麗的臨夏讓我更加覺得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