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歌:“路邊有個······螺絲帽,路邊個螺絲帽、螺絲帽,弟弟上學看見了,看見了,看見了,看見了。螺絲帽,雖然小(當時認為是”雖膽小“),祖國建設不可少。撿起來,瞧一瞧,擦擦干凈多么好,送給工人叔叔,把它裝在機器上,嗨,機器歡叫我們拍手笑。”
桐柏有個平氏鎮。平氏鎮曾有“三大奇人”:一個是頭上常年戴著一個編織著亂七八糟鋼絲的鋼盔,即使晚上睡覺也戴著,一旦取下,便頭疼欲裂。那些鋼絲后來直接長進了頭皮里。另一個忘了。第三個是一天到晚彎著腰,勾著頭,從平氏街南頭走到北頭,再從北頭走到南頭,企圖撿錢的人。
后來品味那首歌,我想了很多。
歌里的“弟弟”有平氏鎮那個撿錢人的潛質:那么小的螺絲帽,還是在路邊上,都沒能逃過他的火眼金睛,被他撿到了,真是可喜可賀——那可是個吃飯門路,失不了業!
那時的機器不太講究,隨便一個螺絲帽都能安上去,并且還能“歡叫”;同時那時的機器也跟那時的人一樣,也處于饑餓狀態,也在“等米下鍋”:直到“弟弟”把撿來的螺絲帽送過來安裝上,它才能“歡叫”。
那時學生的學業很輕松,老師也很豁達,學生有工夫好整以暇、一絲不茍地把螺絲帽“擦擦干凈”,還可以曠課給工人叔叔送去。
那時遺落螺絲帽的事很少,撿一個螺絲帽甚至是一件很轟動的事,不然“弟弟”的哥哥或者姐姐不會知道,更不會把這件事編成一首歌傳唱至今。
這首歌最讓我難忘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它說明的一個很深刻的道理:“螺絲帽,雖然小,祖國建設不可少。”祖國建設這么大的事情,竟然離不開一個小小的螺絲帽,足見“小”的威力!
生活里,我們太忽視“小”了。比如“小人物”。
“小人物”真的是可以被輕視的嗎?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里講了一個故事:鄭公子歸生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宋國的華元率領軍隊迎敵。第二天將要作戰,華元為鼓舞士氣,殺羊宴饗甲士,卻獨獨忘了自己的車夫羊斟。第二天一開戰,憋了一肚子氣的羊斟憤怒地對華元說:“昨天宴饗的事,你龜孫說了算,今天駕車的事,老子我說了算!”說完,還沒等華元愣過神來,就一口氣把車趕進了鄭國的軍隊里。華元義無反顧地光榮成了階下囚,還落得個貽笑大方。
看了這個故事,我曾揣摩過羊斟的性格和心理,并由此得出結論:越是小人物,自尊心就越強,就越需要獲得他人、尤其是大人物的尊重。一旦遭到輕賤,報復欲望便如烈火烹油般強烈。大多數人之所以沒報復,不是他們不愿報復,而是“時候沒到”,時機還不成熟!“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這首東漢末年的民謠,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是這個意思。這些年的一些群體事件,群情洶洶,矛頭指向,只有故作迷糊的人才不清楚。這些人,幾乎都是小人物。
有一個領導深有感觸地說:“選一個司機比選一個副職都要難!選了,你的身家性命也就一股腦交給他了!”我想,他可謂是一個明白人,宋國的軍隊若交給他,斷不會像華元那樣不堪一擊。
? ?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里的“君子”,相對于他要“報仇”的人,也一定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我們常常對小人物嗤之以鼻,卻不知道螞蟻堆也可以絆倒人,牛蹄坑也可以淹死人!
明代呂坤著有《呻吟語》,其中說:“無事時,惟有邱民好蹂躪,自吏卒以上,人人得而魚肉之;有事時,惟有邱民難收拾,雖天子亦無躲避處,何況衣冠?此難與誦詩讀書者道也。”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什么腰纏萬貫、富可敵國的財主,狗眼看人低的人可不慎哉!
后記:平氏鎮那個頭戴鋼盔的奇人,有一天蹚水過河時,掉進一個積滿水的沙坑里淹死了。村民打撈他時,用到了吸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