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只考察幸存者特征造成的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后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幸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與幸存者偏差類似,數據的篩選還導致 “伯克松悖論”,以及電話民調偏差等。
產生背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于《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后返回營地的轟炸機數據,進行研究后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主要觀點
沃德教授堅持認為:
(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
(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3)并非是機尾不易被擊中,而是因為機尾被擊中的飛機早已無法返航,寥寥幾架返航的飛機都依賴相同的救命稻草— 機尾尚好。
軍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議,并且后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