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ony.Z ?
百度百科有云:“點贊”(Like Button),網絡語言也,來源于網絡社區的“贊”功能。
前世今生
在微信、微博、貼吧、QQ空間等社交軟件或網頁中,設計者加入了“贊”的功能。“贊”一般為一個大拇指形狀的按鈕,點擊一下,即對此內容(可能是一條微博、微信或一篇帖子、文章)“點贊”,也對此內容表示贊同、支持和喜愛。前世今生
公元2009年,Facebook的工程師亞當?博斯沃斯(Adam Bosworth)提到最開始的按鈕是太棒了,隨后改為贊,因為贊更加普遍。自從社交網站Facebook在2009年掛出表示“喜歡”的大拇指按鈕后,點贊就迅速變成了最受歡迎的網絡社交語言——數據顯示,Facebook網站如今平均每日獲贊5000萬次以上;而在中國,從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QQ空間平均每日點贊超過2億次。
文化的形成
整個世界托IT技術的福,通訊便捷了,交流快了,所有的信息都在高速運轉。一個“贊”,僅用幾秒的時間傳遞完成。加上快節奏的生活,一切都在追求高效,分秒必爭。無形中,情感交流也開始追求效率和成本。“點贊”這一功能的推出給網絡社交帶來方便,迎合了人們表達情感的欲望。人們使用社交軟件,原本就是為了進行網絡社交活動,無論是發布自己當下的狀態,還是分享別人的文章,曬的都是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態度,總是渴望別人予以關注。
“點贊”便簡單而有效地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給了大家一個情緒的出口,不必長篇大論,也可以為朋友送去關懷。因此,時間成本極低而又似乎收效甚好的“點贊”便受到熱捧,順勢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卡洛琳?格利茨(Carolin Gerlitz)和安妮?赫爾蒙德(Anne Helmond)稱作贊的經濟的時代。
衍生群體
有文化的形成,必然就會產生其特有的群體,也就是某種文化價值觀趨同的一類人群。隨著微信、微博的普及,這些社交平臺和更多人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一個名叫“點贊黨”(這并不是像兔子或者禿子所建立的那樣的政黨,只是單純的用“黨”來形容)的群體也隨之誕生。有些人把“點贊”視為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不過,也有不少人將“點贊”儼然變成了一種習慣,從偶爾點贊到不管遇到什么狀態都瘋狂點贊,成了點贊達人。
“點贊黨”的定義:在別人微博、微信分享新鮮事或寫下心情感受時,有那么一群人總會給你點贊。
行為模式
1、常見模式
這條信息說得真好,點贊;
有道理,內容是關于修身養性方面,也有正能量,點個贊;
雪域高原、藍天白云、山峰高聳,這照片令人心曠神怡,大家共享,轉發個微信,贊;
動漫有意思,設計的很幽默,很放松,來個贊。
這是點贊最常見的原因和方式。點贊是一種參與過程,表示認同點贊對象,也認同此社交方式。
2、互動模式
彼此非常熟悉,為了維護這種關系,才會出現互動式點贊行為。內容無所謂,關系很重要。有時候,點贊幾乎沒有實質意義,它只是在隱晦地告訴對方——雖然我很久都沒聯系,但我一直都在關注你。
3、商業模式
朋友在朋友圈發布公共號推出的各類優惠活動、投票、廣告等等,為了達到一定數量的贊的要求,大家發動各種方式來集贊。
商家這樣的做法其實很low的,有的為了吸粉,有的為了賣貨。先說說吸粉吧,參與活動必須要關注其公眾號,也就是幫你點贊的人也要關注了相關公眾號后才能點贊。用戶為了活動鼓動親朋好友關注然后點贊,商家天真的以為這樣其公眾號就可以蹭蹭地往上漲了,結果呢?不是一堆僵尸粉就是點贊完再取關,乃們能不能專業點關注下粉絲留存率啊!這可是一個很重要的數據!真的很重要!
再說說賣貨,集贊優惠,集贊送紅包送豪禮,集贊抽獎免單等等。商家自嗨的以為這是全民刷屏的活動,孰不知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誘導轉發,可以被投訴銷號了!不好意思,好像跑偏了,但還是要告誡各位公眾號運營小編們:集贊活動有風險,推廣活動需謹慎。
4、存在感模式
點贊即存在,類似于聊天中的“呵呵、嗯嗯”等,同時也為了表示關注,是新媒體使用的一種態度。
我時常會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上發些晦澀難懂的文字,常常都會見到幾個學弟學妹們的無私點贊。有一次,我問R學妹,是否看懂這些文字。她搖搖頭表示沒懂,我詫異的問道:
“那你為毛點贊?!”
“表示我看過啊”
。。。
嗯,對于一部分90后來說,點贊有時候就是為了刷刷存在感,表達一種“朕已閱”的心態。這部分人點贊,還有不可告人的心思,那就是希望被點贊的人能夠知恩圖報,也給我那些無聊的狀態點幾個贊。
5、瘋狂模式
不管信息是好是壞,見到信息發布后,總是習慣性地去點贊。從實際應用來看,“贊”并非只包含正能量。朋友的糗事、傷心事甚至是一些災難新聞,也常有大量的“贊”,讓人費解甚至憤怒。這都是緣于一些人過分熱衷“點贊”,消解了“贊”的“贊同義”。“點贊族”便是如此。
病態的文化
在網絡社交的特殊語境中,“贊”已遠遠超出其最初的符指意義,轉而成為一種幾乎能表達所有態度的符號。于是,“防治癌癥的十個辦法”這樣保健的帖子,會毫不猶豫地點“贊”;“柏拉圖關于愛的十句箴言”這樣的雞湯貼,也樂不可支地點“贊”;還有星座貼,點;有各種上師語錄,點;兄弟的狀態必須點;女性朋友的狀態也應該點“贊”;同事的狀態要點;親人的狀態同樣要點。。。
那個小小的拇指符號,儼然已成為想評論卻不想敲字時的最佳選擇。
前段時間在空間見到H學妹發了條傷感的說說,這個天天刷屏的女孩,很少會發這樣的說說,通常都是各種開心的吃喝玩樂,一臉的滿足感。后來那天她突然小窗口我私聊,“學長,最近我空間說說好少人點贊,都沒啥人關注我了,好傷心怎么辦?”作為一個正直的學長,當然要安慰下小學妹對不對,我很正直的,別想歪!(正經臉)
可是,事實上是我的內心一片茫然,搞不懂這丫頭為嘛會這么在意點贊數以及被關注度,遂在小窗中留下這么一句話:
“。。。。。。。”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可以這樣說,大多數“贊”所表達的態度,都已超越“喜歡”的本義。無論點贊者的真實意圖如何,收集“贊”都是很多人樂此不疲的一件事。不少熱衷于曬旅游、美食和各種社交活動照片的人,傳完照片后每隔幾分鐘都會看看手機,數數自己收獲了多少個“贊”,看看最在乎的那幾個人有沒有留下“已閱”的痕跡。網絡社交本身就是人們增強自我認知的一種途徑,還有什么比隨便更新一條無聊信息都能收到幾十個“贊”更令人開心呢?
不過,雖然每一個“贊”都意味著一個真實存在的關注者,但這種關注的層次無疑是非常淺的,這樣交情被戲稱為“點贊之交”。在很多場合,點贊僅僅是一種禮節性的客套,甚至可能只是一些人受強迫癥驅使的行為。點贊已常被用于表達一種皮下肉不笑的社交敷衍;也常常帶有“我看到了,僅此而已”的意味,它甚至不指望得到對方的呼應,客套地滿足了一個人渴望被關注、被看見的社交需求。
燕婷是我同事,因為是同期進的公司,又在同一部門,關系還蠻好的。(部門里就我一男的,其他都是少婦級,所以大家懂得啦)這姑娘很討喜,一開口就笑,一笑倆酒窩,說話特真誠,聽話特認真,接話特到位,偶爾還幽一小默,顯得倍兒機靈。顏值雖不算逆天,但五官身材搭配相當合理,看著很順眼。公司其他部門的人,也經常調侃這姑娘,有回和浩哥他們一起吃飯,大家嘰嘰喳喳說這姑娘多女神神馬的。此時浩哥卻冷冷說句,“這小姑娘情商不高。”這下頓時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詢問怎么回事。浩哥輕描淡寫簡單敷衍了大家幾句,大手一揮,“咱不講這些有的沒的,大家繼續吃肉。”碰巧這事的始末我都知道,而又不便多說什么,只好默默吃著浩哥請的肉。。。
各位一定很好奇,是什么事讓憨厚的浩哥會有如此評價。事情是醬紫的,那天燕婷有事求浩哥幫忙看報價表。但那天浩哥正在趕文件就拒絕了她的求助,“不好意思,我趕文件,沒空幫你”。
以致她在辦公室憤憤不平地對我吐槽。
“你說說,浩哥這人怎么就這么不禁人情,這點忙都不幫我!”
“人家不正在忙嘛。”燕婷白了我一眼,“哼!枉我加他微信好友,朋友圈還對他可見,他的朋友圈我可是每條都點贊呢!”
“。。。。。。”
我知道此時勸太多也沒用,唯有美食安慰之才是正道,“走,哥請你吃可愛多。”
頓時小姑娘就開心不已。我也沒忘給浩哥帶根雪糕回來,給浩哥送去時,見他微信亮了,正提醒他看。可是他卻回我了句,“沒事,不用看,都是些求點贊。唉,這些小孩子啥時候才能長點情商,不玩這些玩意兒啊。。。”簡單利索的邊吃著雪糕邊趕著文件,見他忙,我就不多打擾走開了。見我要走,還對我哼哼到,“昨天的那報價表幫你看了,有點問題,你看看我標的地方你再改改。今晚記得準時上線!”。小姑娘眼中不近人情的漢子,卻總會這樣幫我,誰讓我們是豬一樣的隊友。
點贊,已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潮流文化。人人點贊,我為人人點贊,人人為我點贊,在虛擬世界,我們點贊來過活。但那種刷存在感的點贊;為點贊數而懊惱;甚至傻傻的認為幾十個紅心的“朕已閱”就能夠跟一個人成為莫逆之交。贊點文化更應該是表示贊同、支持和喜愛,這些都是種病態的文化。“贊”是由衷的紅心,不是“朕已閱”的敷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新浪、鳳凰文化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的創作,如有雷同,純屬活該!)
本文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必須署名和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