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孫淼、喬志勇
來訪者:希望
日期:2020.03.09
觀摩人:姜琳
來訪者表述存在的困擾:自己無法融入同齡人,懼怕集體生活。
希望是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在2018年的時候參加了高考,從小成績一直是班里墊底的他依舊沒有出現奇跡,高考的分數夠不上任何一所學校。在畢業后,他一直在家幫助父母,沒有其他外出就業,所以與其他人接觸較少。
希望自述:小時候成績不好,經常被老師批評,有一次考試,老師直接把他的試卷團起來像垃圾一樣扔了。同齡的人很少與自己交流,交流的時間很短,自已感覺其他人不喜歡與自己交流。有些同齡人曾反饋自己知道的東西很落后,是幾年前的,自己只說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樣很難與大家有共同語言。高考后,與其他同學的路徑不一樣,為了隱藏自己不一樣的生活,在與之前同學交流時,虛構了很多與事實不同的事情,就更怕與他們見面深談了。自己還是接納自己的,也承認自己學習成績差能力不足的客觀事實,自己也有努力。不明白為什么其他人不能接納自己。在集體中被看成是異類讓他很恐懼,所以享受一個人時候的自由氛圍。
孫老師咨詢中主要圍繞來訪人存在的不合理認知進行邏輯上的梳理,希望能突破來訪人思維中的不合理部分。從認為別人不認可自己的判斷角度是由誰定的——自己所得到的負面反饋是否是事實——如果是事情逃避是否就能改變這個事實——如果不能,我們該怎么辦。來訪人通過孫老師的梳理后,能領悟判斷角度是自己定的,可能有夸大的情況,同學反饋的是事實,事實要努力改變。但最后還是敗下陣來,認為自己努力了還是沒有用。孫老師思維清晰,但雖然中途有與來訪者交流自己是否太嚴厲,但是感覺還是少點共情,也可能是我太喜歡這個小伙子了,移情過度。
喬老師咨詢過程很理性,不急不緩,開始就對來訪人存在分痛苦情緒進行了聚焦(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這個情緒?最近有沒有具體的事情導致你來咨詢),也就是關注咨詢的起點,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想要解決了。并對恐懼的情緒進行了具體化(你能說說引起恐懼這些事情的影響程度嗎?),接著對恐懼情緒的導火索對成績的過度看重的原因進行了梳理,排除了父母的影響。最后對不合理信念唯成績論進行了挑戰(你認為他們對你的影響(評判)是對的嗎?)。喬老師的梳理無疑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觸發對于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帶來的傷害的再一次痛苦。所以感覺喬老師咨詢的時間短了點,在臨近結束前,孩子有一瞬間表情難受地低頭,時間長點可以對孩子的情緒做些處理。
我的感受:從來訪人對家庭的描述推測,來訪人幼時是在愛的環境下成長的,所以自尊發展的還是挺好的,他是接受自己的,哪怕自己能力不好,也是值得被喜歡的。所以他認為我就是這樣的,難道這樣就不值得你們接納了?他在吶喊,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我是好的啊。我認為他近期的壓力源在于2年內編造的一些事情,使他與人交流接觸的渴望與謊言暴露的恐懼的矛盾所致。所以2年前雖然傷心,但不至于焦慮。其實他就差一點點就想通了,他經常在想,我到底比別人差在哪(親愛的,你不比別人差,是他們看不到你的好,你謙虛,努力,勇敢),我怎么才能追上別人(親愛的,你只要做你喜歡做的,一直做,總有一天別人會來追趕你的)。除了你形成不合理信念后,部分夸大的評判,其他傷害你的言論的確是不公平的,片面的,勢力的,你可以發泄你的怒氣,不要將這怒氣對著自己,你可以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只要你一直確信自己是好的,你永遠都是好的!
孩子缺少一個帶領人,的確在孩子長時間的獨處中,信息面很狹窄,需要更開放地態度,和需要信息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