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導讀: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少數人受益的“精英教育”或許是一個方向!那么,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加入到這個趨勢中呢?
“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三步成先烈”。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馬云就是那種做什么事都是能領先別人“一步半”的人。
這樣的領先節奏即不會過于超前而失敗,又總能走在大眾思想的前列。
這次,馬云又創辦了一所創新型學校——云谷學校。
用馬云的話說,云谷學校不是傳統注重物質方面的貴族學校,但要培養學生的貴族的素養和氣質。
這不就是精英教育嗎?聽了這話估計會調動起很多家長們的興趣。
但馬云又說,將來這所學校的孩子估計很難考國內的重點初中、高中......,而是能遵從自己內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這句話估計又會嚇跑了不少學生和家長,考不上好高中,還學這個干什么?
但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思維。
馬云接著說:希望這些孩子將來能進入哈佛、斯坦福、牛津這樣的世界名校深造。
至此,馬云為進入云谷學校的學生的發展路線已經比較清晰了:不走國內高考的獨木橋,而是要放眼世界挑選大學!
按照這個思路,或許真有一天,馬云在云谷學校這個試驗田的確能培養出一些“社會精英”階層。
這樣的辦學模式也決定了這只能是“少數人”受益的“精英教育”。
但也恰恰符合“精英”的含義,精英的代名詞其實就是“少數派”。
那么,“精英教育”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呢?
按照現在的觀點,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也是目前“普及性教育”的本質所在。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這種狀況也會發生改變。
我們常常用“人多力量大”來形容“人的數量”的重要性:強調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有力量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這尤其是人類社會在科技不發達期間所推崇的“人海戰術”。
所以,知識的普及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但是,現在又一種教育觀點出現在了人們面前,這就是集中優質資源進行的少數派“精英教育”。
持這種教育觀點的人認為,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機器電腦等工具會替代人類的很多工作,并且比人做得更好、效率更好。換句話說,也就是能以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那么,這時已經顛覆了以往“以人數量取勝”的觀點,他們認為:這個社會將來只需靠少部分被高科技、高水平教育武裝起來的“精英階層”來領導運作就可以了。
比如說《未來簡史》中描述的“超人力量”或者“人向神的轉化”的理論猜想。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科技發展到可以將電腦與人腦互聯共融時,會大大所短一些人學習知識的周期和時間,你上了十多年學才學個一知半解的知識,只需要將芯片或者更高級的技術“輸入”另一個人的大腦就OK了。
或者你憑借幾年的力量鍛煉出超強的肌肉和力量,但另一人憑借人體與機械的完美結合就可以很快在力量上超越人體的極限。
這樣還有什么公平的可比性?
更可怕的是,而這些實驗都在科學研究的進程計劃中。
而這個“另一人”就是未來的少數派——“精英階層”。
所以,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精英教育”的確是今后教育模式的選擇之一,或許在若干年之后,這種教育模式會對社會群體產生分化的作用也未可知:精英與大眾。
其實,早在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提出過整個社會由“精英階層”運做會更理想的設想。
即使在今天,這種思想再次抬頭,比如英國私立學校教育資源配置要遠遠高于公立學校的狀況,以及精英教育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大的現狀。英國前首相卡梅隆、布萊爾,甚至王室威廉王子等都畢業于代表精英教育的私立學校。
在2015年英國教育的一份報告中顯示,英國全國僅7%人畢業于私立學校,但是在代表領導階層的國會議員中就有31%接受過私立精英教育!
因此,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精英教育”將是一個潮流與方向,無論人們是否能夠接受這種現實,都不會影響這種模式的興起。
而及早培養出中國真正的“精英階層”也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我想對于馬云而言,是一個理想與事業;對于每個家庭而言,則是一個選擇或彎道超車的機會;對于學生自身而言,可能意味著更為自由、快樂的人生。
那么,您會鼓勵自己的孩子選擇像“云谷學校”這樣前途未卜的精英教育嗎?前提是有勇氣放棄國內高考的“獨木橋”。
我是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