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宸今天出院,病因是由上感引起的肺炎,治療15天,終于痊愈。住院期間,他成了大夫護士口中的“名人”,因他們很奇怪,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居然在短短的十幾天內讀了三本書,并且是在六人同住的病房中。他讀書時,能自動“屏蔽”掉周圍人的說話聲,沉浸其中。那個專注勁,令那些讀過高等學府的大夫們都自愧不如。
浩宸身高不足1米5,體重62斤,對,你沒看錯,單位就是“斤”。
他的爸爸是單傳,他母親吃了好多中藥,調理一年多才有的他,所以兩家老人疼他疼到骨子里。
他出生時體重7斤1兩,家人在產房外等候時,護士抱出來說“是個大胖小子”,兩家老人都樂得合不攏嘴。奶奶是因添了個大孫子而高興,姥姥是為母子平安而將懸著的心放到原處。
浩宸一家與奶奶同住,所以奶奶照看孫子天經地義。小家伙從小就招人稀罕,不愛哭不愛鬧的,就喜歡看書聽故事。爸媽上班后,浩宸奶奶就給孩子打開播放器,放各種各樣的故事,別看他小小年紀,竟能聽得特別入神。
浩宸的媽媽的學歷并不高,但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從小有意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
每晚臨睡前都給浩宸講有趣的故事,慢慢的,他不聽故事就會覺得少點什么,對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浩宸媽媽即使出差幾天,也會用手機給孩子講故事,講一些比較可愛的動畫兒動漫故事之類的,潛移默化當中令她沒想到的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描述能力在迅速提高。
一晃浩宸上了小學,奶奶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孫子來,原因是孩子不愛說話,很少與別人交流。每天做完作業后就悶在家里讀書,家里也買了好多書。開始是看圖多字少的,后來逐漸開始讀字多圖少的,如今上小學五年級了,看得都是字兒的書了。
書雖然不便宜,但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都還可以,買些書也不是什么費錢的事兒。再加上家人也愿意給孩子在這方面投資。
他每次看完書后,都是隨著奶奶到新華書店自己來選,奶奶也會給他推薦一些書,他翻看后會決定買還是不買,從不因“促銷啊打折啊”之類得左右自己的決定,大多情況下能做到果斷取舍。
他在學校與同學在一起,除了共同聽講和回答問題外,幾乎沒什么交集,與高他年級的學霸哥哥倒是能說到一塊兒,但學霸哥哥住得離他家很遠,還面臨著小升初,他們交流的機會很少。
放學后,浩宸奶奶看著小區里奔來跑去的孩子羨慕不已,心想“自己的孫子咋這不合群呢?”為此她擔心得了不得。一次,她同當小學教導主任的侄女聊起了孫子,傾訴著她的擔心。侄女認真得聽完浩宸奶奶的描述,一把握住了姑姑的手說,“恭喜姑姑有這么好的孫子!我羨慕得了不得,在我眼里這簡直就是一個完美孩子,愛讀書,愛學習,能動腦也能動手,有自己的主意。對有些事情決定取舍時有自己的立場和底線,這于成人來說,都是難得的好習慣。你這孫子,將來準錯不了。”
工作在教育口的侄女的一番話,聽得浩宸奶奶心花怒放。還有些不放心,拉著侄女的手詢問家長怎么引導孩子會更好?
侄女說,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在他小時候吃一定量的苦,對他將來絕對是件好事兒,家長要做得就是給孩子吃好穿暖就成。這就像將種子埋到地下,要不停地給它澆水,待它破土出牙時還要施肥松土。讓他經歷風吹日曬,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才能更加茁壯,才能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和其他一些想不到的意外,有自己的免疫力。
在小的時候多吃一些苦,是父母對孩子的另一種疼愛,是為了他將來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積蓄一定能量。
在一次出境游的過程當中,浩宸那清晰準確說描述令一起旅行的伙伴們感到非常吃驚,連媽媽也沒想到孩子進步會這么快。
浩宸除了學習出色之外,還一直在參加跆拳道的練習。老師看著浩宸說過這樣的話,這樣的孩子想學壞都難。
雖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生存方式,但武裝頭腦,對孩子來說會終生受益。
由于喜愛,孩子會認真地去學,由于認真地學,他比一般的孩子進步都快。媽媽做的是在孩子適當的年齡將他引到讀書上去,孩子上了正路自己走會更快更好。
浩宸真心喜歡讀書,因為書讓他摒棄浮躁和沉悶,能讓他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做得過程中,心情不再浮躁,不再崩潰,不再到處抱怨自己錯過了多少機會。他甚至在節假日期間也不放棄讀書,自己在家能靜靜的捧著一本書看一天,并且讀得津津有味。
浩宸慢慢體會到他骨子里是喜歡這種生活方式的。一次他同媽媽說喜歡的生活是,一杯茶一本書淡雅飄香,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總而言之一句話,多讀書多讀有用的書,尤其是多讀那些由于時間沉淀下來的精華書,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浩宸同媽媽聊天時,媽媽問他讀了那么多書有什么收獲?他說最大的收獲是知道自己不懂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其次是心里有或者看見的事物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貼切的詞,準確的形容,可通過讀書吸納別的文章的寫法,會突然醒悟,“這就是我心里想的東西,他居然能如此清晰地描繪出來,真的是心生敬佩。”最后讀書能使自己頭腦清晰,邏輯思維明確,對自己的人生是有大益處的。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世界上好多深奧的道理都蘊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略那些司空見慣的話。可如果認真照著去做,人生就會不一樣。有的時候好多東西只是落實在嘴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如果人人都能將一些老古話落實到行動上,日子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自責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深刻得理解到,那時候懵懵懂懂。心里想著孩子多讀書是好事兒,但總因為身邊的一些雜事家務之類的而耽誤了帶孩子去圖書館的時間,然后找一些借口將帶孩子讀書的時間都擠掉。一來二去,孩子沒能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也沒給孩子養成讀書的氛圍,自己也就是在嘴上說愛讀書,真正實際行動的時候很少。那時候我認為做家務很重要,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浪費了時間和生命。
在人的一生當中放眼看去,有時候做的一些小事,只因暫時對自己沒什么改觀,就不堅持下去,從而失去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由于同公婆一起住,給自己定位就是一個保姆,一個勤雜工。每天工作后回家,有做不完的家務,然后在勞累之極的時候會心生怨氣,現在那種情況下,那種心態下代的孩子能好到哪兒去?所以現在想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如果時間能夠倒流,真的不希望那樣過,但是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只能看以后的日子怎么好好過啦。
歡迎同田真十一起,用文字與世界相連~~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