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 圖:網絡
你可曾因為一個人,而喜歡一個地方?于我,荷蘭的代爾夫特就是。這個有著很多水路的古老小鎮,正是畫家維米爾的家鄉。1632年出生的他,在那兒生活了四十三年,直到1675年去世。維米爾用畫筆勾勒了一幅幅寧靜安詳的世界,使人不禁猜測,終生未曾離開代爾夫特的他,到底是怎樣的人?
17世紀的代爾夫特經濟繁榮,瓷器、地毯、啤酒的生產與貿易,催生了一批富裕階層。這其中一人,便買下了維米爾絕大多數作品。盡管如此,維米爾還是窮得叮當響,英年早逝的他,留給妻子與十一名孩子的,是堆積如山的債務。
很多很多年后,維米爾終于成名了。但他沒有一篇日記,也沒有一封書信,來滿足人們遲到的好奇心。唯有他人寥寥所述:維米爾的父親先后干過紡織工,旅店老板,藝術品經銷商;維米爾特別節省,始終將繪畫作品限制在七種顏色內;1653年維米爾加入圣盧克工會,即代爾夫特的藝術家切磋交流之所。
工會所在地如今是“維米爾世界”,陳列了他全部作品——三十七幅畫的復制品。川流不息的游客在此欣賞膜拜,盡管那不是真品。對于一般的畫迷,不必跑遍全世界各大美術館,一次性過把維米爾的癮,實在也不賴。
我,即其中一員,在瀏覽欣賞的同時,意外所得是維米爾畫中的“書信”主題,數了數,竟有六幅之多。也不奇怪,因為維米爾的時代是標準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沒有電話、微信、伊妹兒的17世紀,維米爾的見字如面,是如何含蓄地說出故事的呢?
這副畫,令我聯想到晏幾道的“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物希則貴,瞧,女孩完全沉浸在信中,神情專注,目不轉睛。打開的玻璃窗上映著她的臉龐,帶點虛幻的神秘。那拉到右邊的簾子,是維米爾故意所為嗎?
此即維米爾構圖的特色,主題盡管位于中心,但不出現在前景上,一張桌子,一掛窗簾,或是一個門柱,不露聲色地擋在前邊,為畫面增添了深度。
而這幅,恐怕就是“家書抵萬金”。藍衣女子的雙手緊緊地攥著信紙,嘴唇微啟,仿佛念念有詞。為這封來信,想必她已經期待很久?信里的內容是她所樂知?墻上的世界地圖,千山萬水外的某個點,大概是寫信者所在;還有,那張空椅子,似在詢問:缺席的男主人,你何時歸來?
維米爾是調色高手,大面積的藍色妥帖自然,很難想象用另一種顏色取代。沉靜如海,卻暗流涌動,此即藍色的效應。像那女人的心情,不是嗎?
維米爾亦是運用光線的大師,他知道它們所有的秘密。衣紋的熠熠生輝,珠寶的閃閃發光,椅背上的釘子亮澤和人物眼中的光芒,或激烈,或柔和,時而穿透,時而反射,隨心所欲地展現在畫中。
這位穿著華麗的女孩,停筆調皮地望向我們,帶著幾分漫不經心。應該不是寫給情人的信吧?她似乎并不介意被窺探。畫面上有微弱的光在跳動,屬于17世紀的小資情調。
這是上一幅畫的延續嗎?女仆推門而入,打斷了正寫信的女子。她驚訝地抬起頭,詢問對方帶來的消息。碩大的珍珠耳環,晶瑩飽滿的珠鏈,鑲了毛邊的緞袍,無不顯示這是一位養尊處優的小姐。
女仆手里的信,還來不及接過閱讀。她僅僅是用手指支著下巴,有點遲疑,有點抑制。下一步會是什么?眼淚或驚喜?
17世紀的荷蘭畫家都善于講述故事,關于善與惡,勤奮與堅持,以及愛與隱秘的欲望。維米爾也是如此,但他的手法很委婉,只是留下一些線索,讓我們去猜測。
這幅畫的名字叫“情書”,里邊暗含種種線索,告訴我們:這是一段無望,且不被祝福的愛情。像是托爾斯泰筆下,安娜與渥倫斯基的不倫之戀。首先女子懷里的西特琴象征情欲,掃帚代表未婚同居;至于右前方皺巴巴的樂譜,指感情不和諧;最后墻上的兩幅畫——風起云涌的大海與船,以及風景畫中遠去的行人,寓意不順與別離。唯一古怪的是女仆的笑容,難道這封信里是佳音?
在此畫中,一切是那么平和。女子俯首,奮筆疾書;女仆在旁邊搭著雙手,靜靜守候。前方地板上,那揉成一團的,是之前寫信的草稿,抑或她要回復的那封信?是生氣丟到地上,還是不小心從桌面滑落?
這個祥和的午后,主仆二人近在咫尺,靈魂卻待在兩個世界。窗外到底有什么,讓女仆出神凝望。也是,別人的故事,與我何干!
維米爾的見字如面,無一例外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展開。雖然我們并不知道信的確切內容,卻浮想翩翩……
去年學荷蘭語時,荷蘭詩人Willem? Wilmink 的小詩“Een pakje met de post”(一個郵包),被俺的拙筆譯成中華詩經版。荷蘭語考試尚未通過,居然就翻譯起詩來,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啊!苦思冥想后,將詩名譯作“郵思”,如下:
迢迢某君,思吾神凝;
托命于匣,郵差行行。
蜿蜒長龍,星夜不寧;
曉色初露,置諸門庭。
端底何人?有此深情;
端底何物?堪訴衷情。
以此詩收尾,或不算太唐突。
作者:筠心,喜歡讀舊書的70后,從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國,美篇簽約作者。
【同系列文章】
有一種顏料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