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里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愛崗敬業、任勞任怨,業績也很好,但就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時間久了難免心灰意冷,糾結要不要跳槽。
昨天在公眾號后臺收到一位朋友的留言
“李老師您好,
我是一個畢業三年的人,在一家私企工作。我對工作很滿意,但有一點,從來得不到領導認可。我知道我不聰明,別人不喜歡干的活,比如費時不討好,周末加班,我都很積極。也許是剛開始上班我不敢說話,會上不敢發言,也沒有拿出什么好的方案,給領導留下的印象不好。但是現在我覺得我已經做得很好了,跟同事的方案pk經常被同事點贊,但是領導卻沒有表現出來欣賞。奇怪的是他對其他同事都會說你的工作干的不錯之類的話......我覺得很受傷。工作我喜歡,但領導貌似不喜歡我,是去是留我很糾結。
看到這條留言,我并沒有特別想要安慰這位辛苦耕耘了三年卻不受待見的“拼命三郎”,卻為這位朋友一入職場便能找到自己喜愛的工作而由衷的為她感到高興。
喜歡,是夢想最原始的動力來源,我想這也是三郎能積極加班,接受別人所不能接受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的主要原因。而且,當初的付出在三年后也明顯見到了回報,從最開始的不自信,到今天自己滿意,同事認可,這哪里是“不聰明”,分明是“有遠見”。
可我又不禁好奇:
因為領導的“貌似不喜歡”就打算放棄一份喜歡的工作,
那這份“喜歡”,是真的喜歡嗎?
工作對你意味著什么?領導的肯定又對你意味著什么?
那個所謂“干的不錯”的同事,哪里干的不錯?這樣的優勢你有嗎?
如果你也有“干的不錯”的地方,怎樣能將之外化而不是獨守一份“內傷”?
我想,若能抽離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此問上幾問,必不會再在去留的問題上痛苦糾結。
作為職場人,看重領導的評價本不是壞事,正確對待職場虛榮心,還能幫助工作突飛猛進,做出一番成績。但過于看重領導的肯定,因領導不評價或評價不佳就消極怠工甚至想要辭職跳槽,這就未免太看輕自己和工作的價值了。
常聽到有人抱怨“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對于領導來說,他只看重結果。沒有功勞,什么苦勞疲勞通通不重要,抱怨的多只能說明你是個話嘮!
拼命三郎們想不通啊,我明明話很少,肯干活也出活,領導還是不喜歡啊~
那么問題來了!話少是不是欠溝通啊~
一味的埋頭苦干,沒有和領導的主動溝通,不能把握工作的大方向,是為盲目!
一貫的單打獨斗,沒有和同事的協作交流,不能融入組織獲得支持,是為麻木!
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作為管理者的你,會喜歡一個盲目又麻木的員工嗎?
另外,除了和領導、同事多溝通,也要時常與自己對話。
這并不是鼓勵大家精分的節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這每天第一省就得問問,身在其位謀其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本分。
謹記這一點就不易被“領導都不夸我”“同事都不點贊”之類的情緒干擾。
事實上,如果能遵從這一點,也就沒空照顧到領導同事的反饋,只顧得上收獲工作方法能力修煉內功了。而通常如果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使沒有顯性的外部反饋,大家也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適當的時候,比如考核排名,培訓推薦,晉升加薪都會想到那個用心、低調又踏實的三郎,這可比說說場面話給力得多。
“做好本分的工作”簡單幾個字,對職場新人來說絕非易事。其中既有對工作態度的要求,更有對工作能力的要求。再高級一點,如何界定“本分”,又是對格局的要求。
說完“本分”嘮嘮“本我”。
現在流行一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不知有多少三郎中槍。
曾經有一份喜歡又滿意的工作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
真正沒有珍惜的原因是什么,更多是在于沒有hold住這份工作的能力,領導的態度恐怕只是逃避和放棄的借口罷了。
就算是借口,我們也要明確一點,領導是管理者,絕不是奴隸主。我們不能等態度,也要有態度。
Ta是否具備好的職業素養,能力、才干和資源,是否值得追隨和學習。
如果有幸“跟對了人”,該如何提升能力、配合工作、幫助決策和解決問題。與領導合作雙贏,這是我們要做的事。
如果不幸沒跟對人,那更不用看ta的臉色,to do list里的頭幾項仍不變,當能力可擔當,經驗可遷移,換個領導或換個平臺咯。
總之,無論領導的態度對你是高標準、嚴要求還是故意找茬、純不待見,在工作中你總會找到提高自己,總結經驗的地方。
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環境影響一個人,但不完全影響一個人。
一個人的改變,內因才是主要的。
要想成功!必先自攻!(表怕,攻什么你懂得)
三郎,你本來就很好,但是你可以更好!
(以下組圖配合本文進行闡釋說明,摘自影片《穿PRADA的女王片段》)(大愛光頭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