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跨界,到底是成長還是瞎折騰?
這個問題,被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做了分析。
總體而言,新生代似乎更支持跨界。老一代,更主張專注。
對于自己而言,提到跨界,最先想到的不是各種觀點,而是三個人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2
得到創始人脫不花。
最開始知道脫不花,也是從得到學習平臺知道的。
知道他是羅胖的合伙人之后,內心總會有幾分困惑。
羅胖,很多人已經很熟悉了。從一個公號開始,做到現在的得到王國。每天的語音60秒,一年一度的跨年演講,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脫不花到底有何德何能,能成為羅胖的創業合伙人。
后來看了她的故事發現,脫不花年齡不大,卻有著傳奇一般的經歷。
脫不花17歲來到北京,從辦公室小妹做起,誤打誤撞進入廣告業,又稀里糊涂進入培訓業。從寫作開始嶄露頭角,又在冥冥之中皈依佛門。
從當年的熱門行業廣告業,又躋身現在的熱門行業互聯網。她沒有被這個時代拋棄,反而是時時感知這個時代的脈搏。
一腳佛門,一腳紅塵的豐富體驗,一定有著多于普通人的豐富感受。
03
金融江湖的香帥
最開始了解香帥,也是通過得到,然后順藤摸瓜找到她的公號。
讀過她公號的那篇香帥自述之后,久久不能忘記。這里摘錄一段吧:
香帥是“盜帥夜留香 ”的香帥,無花乃“迎風一刀斬”的妙僧無花。一正一邪,一曠達一狷介。
從一個熱愛搖滾和武俠的不羈少女,到被循規蹈矩的北大教授,我一直沒有弄明白,“非主流”的自己怎么會在“主流”的大路上狂奔而去。讀最庸俗的專業(金融),做最乏善可陳的選擇(出國、念博士、當教授)。每當長夜漫漫、無心睡眠之際,常常想起星爺。
從讀武俠到念金融,從熱愛搖滾的少女到成為北大的教授。身份的跳脫,讓我們有點目不暇接。
04
梁寧
最開始知道梁寧,是在得到看到她的課程《產品思維三十講》。
學習之后發現,這門課程哪是在講產品,就是在講人性啊。于是,又順藤摸瓜,找到了她的公號。
公號風格也不同于別的公號,經常很長時間不更文,一更文就容易成為十萬加的閱讀量。
梁寧從聯想起步,成為最早一批年輕骨干。拿雷軍投資,創業做旅人網。旅人網被收購,又供職騰訊。從騰訊離職,又在阿里集團的湖畔大學做產品模塊學術主任。
正如一篇文章描述的那樣:
職業上平趟 BAT,圈子里鏈接牛人大佬,在互聯網界,梁寧是個很神奇的存在。
05
通過這三個人的傳奇故事,根本不能證明跨界就是對的。能力強的人,不跨界玩專注,一樣可以很成功。
但心理學上做過一個關于老鼠的實驗,從一個角度很好的解釋了跨界的優勢。
老鼠都是從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選擇的,它們被隨機分配到三種實驗條件中。在16次實驗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被安排在每一種實驗條件中。
三種不同環境描述如下:
1.標準的實驗室籠子中,老鼠生活在足夠大的空間里,籠子里總有適量的水和食物。
2.貧乏的環境是一個略微小一些的籠子,老鼠被放置在單獨隔離的空間里,籠千里總有適量的水和食物
3.豐富的環境兒乎是老鼠的迪斯尼樂園,老鼠活在帶有各種可供玩耍的物品的大籠子里面。每天從25種玩具中選取幾種組合放在籠子里面。
結果證實,生活在豐富環境下和貧乏環境下的老鼠,大腦在很多方面都有區別。
皮層是大腦對經驗作出反應的部分,它負責行動、記憶、學習和所有感覺的輸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在豐富環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腦皮層更重、更厚,并且這種差別具有顯著性。
兩組老鼠的腦細胞(又稱為神經元)在數量上并沒有顯著差別,但豐富的環境使老鼠的大腦神經元更大。
在豐富環境下長大的老鼠,其RNA和DNA(兩種對神經元生長起最重要作用的化學成分)的比率相對更高。這意味著在豐富環境里長大的老鼠其大腦中有更高水平的化學活動。
看來,所謂的跨界是可以找到理論根據的。
06
人工智能會以兇悍無比的態勢,席卷各個行業。
可能再過很多年,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工作,都不再有意義。因為一臺機器就能搞定了。
人類的壽命也有望大幅度提升。因為科技一旦跨越某個臨界點,長命百歲就會成為現實。
但隨之而來的是,每個人一生工作時間大大延長,可能每幾十年你就要換一個新工作。因為之前的工作崗位已經被淘汰了。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遷之下,你做好準備了嗎?
也許大家會覺著這些是事情,離自己還很遙遠。但未來誰又能準確預測呢?
就像十年前,你能想到可以不帶現金,不帶相機,不帶地圖,不帶MP3。。。只帶一步手機,就可以出門旅游了嗎?
與其被動改變,不如主動跨界。
07
當然跨界的前提是你是否有一個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你做到高水平之后,再去玩跨界。
如果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稀松,相信再多的跨界,也是徒勞的。
記得一位朋友舉過燒水這個例子:
當你沒有燒開任何一壺水的時候,你根本不能體會沸騰的感覺。
08
后有猛虎追趕,前途又一片光明。不去跨界,不去感受更多精彩,你還在等待什么呢?
備注:無戒90天成長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