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傳統(tǒng)上來說,老子是楚國(今河南省南部)人,與孔子同時代而比孔子年長,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很稱贊老子。
以“老子”為名的書,后來也叫做《道德經(jīng)》,被當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現(xiàn)代的學術(shù)研究,使我們改變了這個看法,認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這方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老子的年代問題,另一個是《老子》其書的年代問題。兩者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的確有個名叫“老聃”的人年長于孔子,但《老子》這部書卻成書在后。
這也是我所持的看法,這個看法就沒有必要否定傳統(tǒng)的說法,因為傳統(tǒng)的說法并沒有說老子這個人確實寫過《老子》這部書。所以我愿意接受傳統(tǒng)的對老子其人的說法,同時把《老子》一書放在較晚的年代。
事實上,我相信這部書比《中國哲學史》寫作時假定的年代還要晚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中國哲學史》假定它在惠施、公孫龍之前。這個改變,是因為《老子》里有許多關(guān)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就得先要討論過“名”,所以它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這種立場,并不需要堅持說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絕對沒有聯(lián)系,因為這部書里的確有一些老子的原話。我所要堅持的,只是說,整個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時的產(chǎn)物。
可是為了避免學究氣,我們寧愿用“老子如何如何說”,而不用“《老子》一書如何如何說”,正如今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雖然我們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