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托馬斯·福斯特;南海出版公司
312頁,298000字;閱讀時長:3小時25分
2022年第9本
原本以為本書和《如何閱讀一本書》相似,大致是一本教人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的。腦海里預設的小標題,大概是“如何抓住小說的故事脈絡?”“如何深挖作者的弦外之音?”“如何梳理小說中的時代背景?”“如何找到自己喜好的風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小說?”“如何選擇讀下去還是棄讀?”……
然而,這更像是一個西方文學院的某一學期的“虛構類文學”課程,非要選合適的名字的話,《如何寫一本小說》恐怕更合適一點。
以上是玩笑話,吐槽的原因并不是作者寫的不好,而是書中有太多太多其他作家的作品,大段大段的引用,語句分析,語境分析,甚至是各個階段的風格分析。
對于書中提及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沒有看過的人來說,那種從“看過的故事”里,經過作者的點撥和再整理,感受到新視角新規律的那種新鮮感,體驗到的很少……
偶爾看到我自己看過的書名,就覺得作者的視角和分析還挺有趣的。
無奈看過的真的是太少了……
而且因為語言的原因,很多用詞非常細膩、新穎、古怪的設計是挺難體會到的。
就好比用英文去解釋中國古詩詞里的某個字的美,美在哪兒一樣難。
試著概括一下瑣碎感想:
○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都是在報紙上連載的。兩三周一次,所以人物的特征會很鮮明,也有不少記憶點,以防讀者幾周后忘記之前講的什么。情節類似周更連續劇,每次都停留在一個轉折點。
○小說是虛構的,人、事、背景、情節,都是虛構的,甚至讀者的某些反應也是作者設計好的。
○虛構,是基于契合讀者的某種現實認知及想象力,在虛構場景內合理存在的虛構。
○“敘述不可信法則”,第一人稱敘述者講述的內容不可信。
○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理論。
○即便是第一主角,對主角描寫的角度,也僅僅是作者想讓你記住的,而不是全部的音容笑貌
○如果小說本身很糟糕,思想再深刻也沒用。
○意識流小說,其實是沒什么意識流不意識流的。
○海明威文字的簡單,是大道至簡的難上難。
○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構建的。
○有些小說,連研究小說的人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句子太長,人名難記,我很心安。
○“完全閱讀法則”:作為一個成年人,去和另一個人對話。把閱讀,當做一次交流,期間產生的想法和想象,便把這本小說變成了“你擁有的小說”。
○同一本書,在不同階段讀,是不一樣的。因為在不同階段的你,是不同的。
○“電影和電視讓我們間接地,或者以窺私的方式體驗到別的生活,我們觀看那生活在上演。但在小說里,我們能變成那些角色,我們可以從內心里對某個角色產生認同,就算他的生活與我們的截然不同。”
……
除了因為受制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不能get到作者的那些精彩分析之外,本書另一個附加價值便顯得格外醒目——怒長的小說種草清單。
很多被作者摘錄,或者分析過,甚至出現多次的書名,都被畫線馬克,以至于在寫筆記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標注幾乎全是書名;到后面都懶得畫線,直接跳去搜書了……
用作者的原話,來概括這本“其實沒看出原本味道”的書的感受:
閱讀最不可思議之處,在閱讀中,我們既能被熟悉的事物吸引,也能被陌生的東西俘獲。
再以及,讀完這本書,發現自己確實是讀書太少……
提醒自己:戒KPI,戒數量與速度,戒浮躁。
估計本書中作者列舉的小說應該有上百本,出鏡頻率最高的是《尤利西斯》,沃爾夫,《法國中尉的女人》
以下是我沒讀過,看了作者介紹想讀的:(怕抄重,按書名排序)
《BJ單身日記》
《愛藥》路易絲·厄德里克
《奧多芙的神秘》安·拉德克利夫
《白鯨》
《到燈塔去》伍爾夫
《第三個警察》福蘭·奧布萊恩的
《毒木圣經》芭芭拉·金索沃
《兒子與情人》
《法國中尉的女人》約翰·福爾斯
《番石榴園的喧鬧》
《憤怒的葡萄》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好兵》福特·馬多克斯·福特
《荒涼山莊》查爾斯·狄更斯
《吉姆爺》約瑟夫·康拉德
《卡茨基爾老鷹》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老古玩店》
《洛麗塔》
《沒有個性的人》羅伯特·穆齊爾
《奇異雙胞胎》馬克吐溫
《去吧,摩西》威廉·福克納
《森林中》埃德娜·奧布賴恩
《審判》
《圣誕頌歌》狄更斯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時時刻刻》
《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
《湯姆·瓊斯》
《天路歷程》約翰·班揚
《微暗的火》納博科夫
《我們共同的朋友》狄更斯
《我彌留之際》威廉·福克納
《午夜的孩子》薩爾曼·拉什迪
《修道士》馬修·格雷戈里
《喧嘩與騷動》
《雪》奧爾罕·帕慕克
《亞歷山大四部曲》勞倫斯·德雷爾
《夜色溫柔》費茲杰拉德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一位女士的肖像》亨利·詹姆斯
《印度之行》E. M.福斯特
《永別了,武器》海明威
《尤利西斯》
《遠大前程》查爾斯·狄更斯
《在路上》杰克·凱魯亞克
《長日將盡》石黑一雄
《證詞》約翰·班維爾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美國三部曲”:《北緯四十二度》、《一九一九年》、《賺大錢》(1936)
兔子四部曲
作者在文末列出的推薦閱讀書目:
米哈伊爾·巴赫金,《對話的想象》
約翰·巴斯,《星期五的書》(1984)和《更多的星期五》(1995)
羅蘭·巴特,《作者之死》(1967)、《文本的愉悅》(1972)、《寫作的零度》(1968)。
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1963)。
伊塔洛·卡爾維諾,《新千年文學備忘錄》(1988)。
E. 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1927)。
約翰·福爾斯,《蟲洞》(1998)
約翰·加德納,《論道德小說》(1978)、《小說的藝術》(1983)、《如何成為小說家》(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