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次參加親密之旅復訓,依舊是希望和自己和解,療愈原生家庭的傷。
? ? 說實話,快到三十歲了,我都沒辦法釋懷。
? ? 有時我寧愿被打,也不要那些語言暴力,三天兩頭一句“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這點你就受不了,我當年”……
? ? 常年來,這就是我和媽媽的對方方式,缺乏傾聽和理解,我?guī)缀醪荒芎煤煤透改竿幰皇遥B(yǎng)成了不報喜,更不報憂的習慣。
? ? 可是,不原諒,就讓我生活過得更好了嗎?
? ? 當然沒有。
? ? 我大可以把低自尊、焦慮性格、逃避型人格……通通怪罪給原生家庭。我怪罪給你,你怪罪給外婆——
? ? So what?
? ? 這能阻止原生家庭陰影的漣漪不再擴散嗎?
? ? 我和伴侶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常常是像機關槍一樣發(fā)射子彈,自己說爽了,然后關閉溝通渠道,要求暫停,不給對方表達感受和想法的機會。
? ? 我發(fā)現(xiàn)我和母親竟然如此,如此地相似。
? ? 在課堂上,MJ和大家分享了一個“禮物”:在自己做了媽媽后,從女兒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從自己身上又仿佛能找到母親的烙印。似乎能感同身受女兒的體貼,母親的心境。
? ?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母子關系的發(fā)展,是個體將來與他人關系發(fā)展的基礎。這一影響是決定性的。
? ? 但同時,他又強調(diào)了個體的能動性,即個體后天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原始自卑,創(chuàng)造并追求卓越感。
? ? 或許,不饒恕,讓我有充分的理由指責母親,但是我也因此沉浸在痛苦的監(jiān)牢里,復制著母親的方式,延續(xù)著傷害。不逃避過去的傷,在親密之旅的學習中,自我探索,算是我與自己和解之路邁出了第一步。我對自己說,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練習原諒的正確姿勢。
? ? 想起上個月看《你好,李煥英》,女主那句“我的女兒呀,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好”我捏著嗓子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 ? 我在幻想,這話要是母親對我說,該多好。
? ? 黃博士說:“不靠別人改變,就能把很多權力收回來。”我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既然盼不來,那我可以對我日后的寶寶說“我為你驕傲”。
? ? 這兩天真是值得紀念,感謝陳曦老師,渾身散發(fā)的氣質(zhì),平靜而淡然。共同學習的小伙伴們,一張張誠懇的表情——那是渴望自我成長的人才有的氣質(zhì)。我收到很多珍貴的“禮物”,已經(jīng)封存好,藏在心底了。感恩。
? ? 不在童年陰影里賴床。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少不了雞毛蒜皮的茍且,但試著去握手言和,也會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