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真實的小故事,就發(fā)生在你我的身邊。
住在臺灣北部臺北縣汐止鎮(zhèn)今年六十四歲的沈老爺,因為六歲的孫子小頑皮不聽話,將一只玻漓杯摔破,一怒之下,打了孫子兩記耳光。
孫子小頑皮被打耳光,痛得哇哇大哭,驚動了小頑皮的父親小沈。
父親一見心愛的孩子被打,心疼不已,向孩子的爺爺說:「老爸!小頑皮今年才六歲而已!小孩子不懂事。況且又是獨生子,打得這么重,萬一腦震蕩怎么辦?」
沈老爺見兒子替孫子護短,面子有點掛不住,不由怒火攻心,開口大罵:「若是你不聽話,看你該不該打!」
小沈聽完話,隨即出手打了自己兩記清脆的耳光。 沈老爺見狀,一頭霧水,便問:「這是什么意思?」
「你打我的兒子,我也打你的兒子,看你心痛不心痛?」小沈回答。
【解析】
本故事極具戲劇效果,令人莞爾、省思。
爺爺打孫子,父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忍不住出面勸阻,卻把場面弄得更糟,情急之下,自打了兩記耳光,以示「將心比心」。
這是三代同堂常出現(xiàn)的親子教育課題。父母親機會教育小孩,爺爺奶奶出面護短;或者,像今天的這則故事例子。
教育孩子,切忌同時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角色,一個施予處罰,一個又出面護短,永遠也無法教好孩子的。
三字經(jīng)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養(yǎng)不教,是父母之過,教不嚴,同樣的父母之過。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親失之過嚴,母親失之過寬,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教養(yǎng)態(tài)度寬嚴不同。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父親要責打,母親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要袒護孩子。其結果是父親教育的效果為零,而且更讓孩子恃寵而驕,以后越來越難以管教。此種現(xiàn)象,在國內非常普遍。
做父母的,對子女嬌慣溺愛,放任自流,就會促使他們走上邪路。正如孟子所說:「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就是說,在管教嚴格的家庭里,不會出現(xiàn)不聽從管教的兒女;而一味地嬌慣溺愛,肯定要出現(xiàn)叛逆的兒女。做父母的應做到對子女愛而不嬌,愛而不縱。
在動物世界中,猛獸或猛禽嚴馴幼子的做法對人很有啟發(fā)。懸崖上小鷹生活在老鷹的羽翼之下,但小鷹長大的時候,老鷹會毫不猶豫地把小鷹推出巢外,讓它往下掉,在往下掉的時候,小鷹自然就會飛起來。
【啟示】 不要「存好心,做壞事」
孟子曾說:「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怨,故有易子而教。
為別人好沒有錯,但要注意方法及態(tài)度,否則容易「存好心,做壞事」,達不到效果。
存好心,做壞事,也就是成語「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意思,要盡可能避免,因為它是具有極大的殺傷力。這種情況如果套用在時下最火紅的話題—世界杯足球賽,那就是搞烏龍球,真的是親痛仇快,讓人欲哭無淚。所以競技場上有句名言: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如梅西、C羅),只怕豬一樣的隊友。記得有一年世界杯,哥倫比亞隊因為隊友搞烏龍球而輸?shù)舯荣悾鐕蛎該P言在機場暗殺該名烏龍球員,可見大家對這種無心的傷害有多痛恨。
存好心,要做好事,不只是在競技場上如此,在家庭中更是如此。父子之間,身為父母的,如子女犯錯,一時責備過嚴而無慈,會使得子女不服,容易招致怨言怨色;如果父母有過錯,子女直諫,單刀直入,沒有婉轉,也會造成家庭不和。
教養(yǎng),教養(yǎng),教在養(yǎng)前,教比養(yǎng)更重要。養(yǎng)而不教,無異禽獸。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所以古代才有孟母三遷。也因為孟母的三遷,才成就亞圣孟子。
現(xiàn)代的小孩子成長環(huán)境,訊息量龐大及多元,如何為小孩子篩選過濾,因材施教,共同陪小孩一起成長,這是現(xiàn)在父母親們必修的一門功課。
當然,為人父母者也要時時充實自己,跟上時代的腳步,跟小孩之間才會有共同的話題,縮短彼此的距離。
學習,是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希望這則小故事,能帶給您一些正向的啟發(fā)與改變。
您可延伸閱讀
【關于我】
老曹,一個追求身、心、靈環(huán)保的終身志工。
你我認為生活的小事,就是地球生存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