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1)【1013】2024-8-23(2)
致諸弟
咸豐元年1851八月十九日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八月十四日發第九號信,至十七日接到家信第七、第八二號,欣悉一切。
左光八為吾鄉巨盜,能除其根株,掃其巢穴,則我境長享其利,自是莫大陰功。第湖南會匪所在勾結,往往牽一發而全神皆動。現在制軍程公特至湖南,即是奉旨查辦此事。蓋恐粵西匪徒窮竄,一入湖南境內,則楚之會匪因而竊發也。左光八一起,想尚非巨伙入會者疏。然我境辦之,亦不可過激而生變?,F聞其清正紳保舉,改行為良,且可捉賊自效,此自一好機會。萬一不然,亦須相機圖之,不可用力過猛,易發難收也。
公議糧餉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則造福無量。至于幫錢墊官之虧空,則我家萬不可出力。蓋虧空萬六千兩,須大錢三萬余千,每都幾須派千串。現在為此說者,不過數大紳士一時豪氣,為此急公好義之言。將來各處分派,仍是巧者強者少出而討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窮鄉殷實小戶,必有怨聲載道者矣。且此風一開,則下次他官來此,既引師令借錢辦公為證,又引朱令之民幫墊虧為證,或亦分派民間出錢幫他,反覺無辭以謝。若相援為例,來一官幫一官,吾邑自此無安息之日矣。
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此事若各紳有意,吾家不必阻攔;若吾家倡議,則萬萬不可。且官之補缺皆有呆法,何缺出輪班補,雖撫藩不能稍為變動。澄弟在外多年,豈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輪到班,則雖不墊虧空,亦自不能不補此缺。間有特為變通者,督撫專折奏請,亦不敢不違成例。季弟來書,若以朱公之實授與否,全視乎虧空之能墊與否,恐亦不盡然也。曾儀齋若系革職,則不復能穿補子;若系大計休致,則尚可穿。
季弟有志于道義身心之學,余閱其書,不勝欣喜。凡人無不可為圣賢,絕不系乎讀書之多寡。吾弟誠有志于此,須熟讀《小學》及《五種遺規》二書。此外各書能讀固佳,不讀亦初無所損??梢詾樘斓刂耆?,可以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讀書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詩可以不看,即古文為吾弟所愿學者,而不看亦自無妨。但守《小學》《遺規》二書,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賢于記誦詞章之學萬萬矣。季弟又言愿盡孝道,惟親命是聽。此尤足補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闕,色笑遠違,寸心之疚,無刻或釋。若諸弟在家能婉愉孝養,視無形,聽無聲,則余能盡忠,弟能盡孝,豈非一門之祥瑞哉?愿諸弟堅持此志,日日勿忘,則兄之疚可以稍釋。幸甚幸甚。書不十一,余俟續具。
兄國藩手草
評點:不可幫錢墊官之虧空
從表面上看,清王朝對官員銀錢上的事掌管很嚴,康熙為追查欠款,不惜得罪元老重臣,雍正更是對此鐵面無情。朝廷不僅對欠款歸還要求甚嚴,即便是公務上的虧空之款,也要主管官員負責彌補,哪怕該員為此變賣家產,朝廷也不管。曾氏在道光二十三年四月間曾有一封家信談到,近日朝廷盤查國庫,其間有九百二十五萬兩銀子的虧空,歷任庫官即查庫御史因此而全部革職,革職后尚且要分攤賠償。湖南有三個官員被攤上了。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父親何凌漢曾做過查庫大臣,三年前已過世,其子孫亦不能逃過此劫,需得賠銀三千兩。
這封家信里說的是湘鄉縣政府空款的虧空事。湘鄉縣令朱石樵在士紳中的口碑較好,而對著一萬六千兩銀子的具額虧空,有鄉紳表示愿意采取分派方式為其籌款彌縫。
以曾氏此時湘鄉籍第一京官的地位,曾府自然是鄉紳之首。若辦此事,必得請曾府的老太爺竹亭公或家政的實際主持人四爺出面不可。這是一樁大事,家里寫信到北京,與曾氏商量,曾氏以“萬不可出力”的話斷然否定。
依筆者(唐浩明先生)推斷,湘鄉曾府的幾個爺們心里是很想為頭來操辦此事的。因為這中間大有好處。一則大大地討好了縣令。一縣之令乃百姓的父母官,全境都在他的掌管中,與縣令結下這等深厚的情誼,今后什么事不好辦?二是通過此事的辦理,真正奠定湘鄉士紳首領的地位。眼下的“鄉紳之首”,畢竟只是考大爺的官位定的,實實在在的首領地位,還是依仗經辦實事來確立。曾府在家的四條漢子,年長的三十一歲,最年輕的也有二十三歲了,都在熱血躁動的青春期,一個個不安本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都想露一手。辦此事,正式滿足他們表現欲望的一個極好機會。第三,這分派籌銀的事,打交道的是現銀現錢,內中的絕大油水是明擺著的,只需略施小計,白花花的銀子就會打下曾家的印號。但 是,遠離此事的大爺則頭腦清醒,他以“深謀遠慮”來開導諸弟:一、此舉得罪一大片人。二、開朗一個極不好的頭,以后湘鄉的縣官們都將援引為例。三、于朱縣令未必有實際作用。但大爺的信并未能止住家中諸弟的好名利之心,容稍后再評。
這封信的末段是曾氏專為其季弟而寫的。季弟比大哥小了十八歲,簡直有一代人之差。因為此,曾氏在對季弟說話時,語氣格外的溫和,而季弟對大哥更是無保留的崇拜,真拿這個長兄當父一樣的看待。接到大哥的這封信后,季弟有一封信回信。所幸這封回信至今尚保存著。此信之長,為曾氏父子兄弟往來家書之冠,其涉及的家事之瑣屑豐富,亦為他人書信之遠不及;至于作書者的率直葆真,則更不是他人所可能比的。為方便讀者更對地了解曾氏的大家庭,筆者特地將這封信全文抄錄,附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