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如何觀察“當下”,我們便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學習如何觀察“財富”。
貧富評定于外,而生發于內。
因為貧富是一種由橫向比較做出的評價,而我們無法直觀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和過去的所作所為,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是貧、是富,只能從當下的表象來判斷。
但判斷歸判斷,如何獲得財富、如何變得富有才是根本之道,是要去學習的。
因此,我們要具體了解什么是財富,財富與內在存在怎樣的關系,才能知道如何在外在上擁有財富。
正如我在培訓上所做的例子:
我拿出一張5元紙幣,問你們:這是什么?
你們答:錢,五塊錢。
隨之我將其團成一團,再問你們:這是什么?
依舊是錢。
那么,一頭狗熊看它是錢嗎?
不是。
因為狗熊不會拿其去交易自己所要的東西,它不會拿錢去買一束花給它的熊女朋友。
我繼續問:那你微信錢包里的錢也是錢嗎?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我們如何區分和判定什么是錢財、財富?關鍵就在于一件物品是否存在一定價值的購買力,或者換句話說,它能為我們換來我們所需的物品。
我們通常用錢來購買等價的食物,10塊錢買一碗面,20塊錢買一道宮保雞丁。但我們在銀行和匯率中心也可以用人民幣換取等量的其他貨幣。這說明錢也是交易品之一,或者說商品和錢可以互相轉化,殊途同歸。
我們都聽說過在最早遠古時期,人們在初建立貨幣價值時使用貝殼作為貨幣。很明顯,在那個衣不裹體食不充饑的時代,貝殼對人們的生活毫無意義,他們需要的只是可以用以互相兌換他們生活所需的物品。
當貨幣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貨幣的本質,將其與錢財、與財富掛鉤,事實上這張紙幣根本不是你的財富,而只是貨幣,是處在災難中最廉價最無用的一種商品。
確定錢的本質,我們就要轉頭來看看這些財富是如何轉化的,來看看錢財是如何流動的,是不會消失的。可你卻依然發現,有些人富足,有些人貧窮,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層面。
其實最重要的是關乎我們的意識,看看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想所說是如何給自己刻下烙印。
隨著人的所思所想不同,即便所見所聞相同,也將會差之于此時之毫厘,謬之于未來的千里。
有這樣兩個朋友,他們在街上路遇了一個貧困潦倒的乞丐,衣衫襤褸,瘦骨嶙峋。
第一個人想:這人真的是非常可憐,我需要努力奮斗,避免將來布了他的后塵。于是這個人給了乞丐5塊錢,愈加努力地奮斗工作,最后自己買車買房,過上了充實的日子。
第二個人想:這個人真的是非常可憐,我還不是最慘的,我應該足夠知足。而這個人也給了乞丐5塊錢,但給錢后,卻隱隱覺得自己虧了,和乞丐的差距更近了一步,不由得有些焦躁。
第二個人的未來,很可惜,過的并不好,雖然衣食無憂,但是是出了名的鐵公雞,而錢卻也越花越少,終究是不如第一個人好過。
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何以如此呢?
其實,道理真真切切地十分簡單,好似玄之又玄,但只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執念,對自己身體的執念,對自己記憶、經歷、存在的執念過于深刻。如何淡化執念暫且不談。
而財富和意識,就仿佛木桶原理。一個木桶最短的一塊兒板子決定了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我們的意識,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有多寬廣,我們就能容納多少——不只是財富。
我們先要確認及肯定的是,財富是流通的。流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同性質的財富流通到不同的個體,比如一個人將百元鈔票交給另一個人;另一種是不同性質的財富相互轉換,比如花錢買車、買房子。
這是很簡單的,而且無可否定的概念。
但難點在這。這兩個流通形式,實際上是同時存在的。就如給孩子交學費一般,花了兩千塊錢,兩千塊錢從你的銀行卡到了學校的賬戶里,但孩子進而獲得了知識、環境、朋友等等。我們不給知識、環境、朋友等進行估價,是因為價值因人而異或者未免太不人道,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確實存在價值,而成功得到的價值,往往是和所付出的是等同的。
如果將所有生活中的交易都排列起來,歸納一個人的一生,會發現這個人每一階段的財富,是近乎持平的。也就是說,總體來說,個體財富是恒定的。
這個人在超市花了二十塊錢買了零食;這個人在街上撿到了5毛錢;這個人這個月工資被克扣了300;這個人的朋友生日請他吃了一頓大餐……
最后算來算去,就仿佛一個驚人的巧合。但這不是巧合,是真相。
你意識中的那個大桶,一直裝著同樣多的財富,里面的水在流入流出,有些是河水、有些是海水、有些是農夫山泉礦泉水……
不論最終水流到哪里,你桶里的水始終是不變的。
但這個前提,必須是你的桶沒有變。
而桶會變嗎?當然會。這個桶就取決于你的心態和意識。
前段時間一直在外地,只能去餐館吃飯。我住的酒店旁邊有一條燒烤街,有三家有名的燒烤店,生意都很火爆。于是我三天晚上把三家都嘗了一遍。
第一家價格平平,但味道著實好,吃的很舒心。
第二家價格略貴一點,這時心念就轉動了:味道差不多,價格卻高上一截。這時就吃的有些味同嚼蠟,不是滋味。
第三家門面最大,價格最離譜,我特意選了一個人少的時間才吃上。本來前兩天都想去,卻一直排不到位置。但這家的價格也是更加夸張,比第一家高了一半以上。可這么高的價格,卻反而讓人在吃時,不禁就覺得這個價格必定有其道理,本身就令人贊不絕口的味道此時就又在心中覺得更勝一籌。
這是個很簡單的現象,但很實際,也包含著道理,值得深思。
吃燒烤所講的那個心念變化,其實就涵蓋了財富的流通。當我以不同的價格買到了同樣的物品,這個物品被我們所賦予的價值也就變化了。
我吃的是便宜的、好吃的燒烤,那么這餐就吃得很放松、很舒適;我第二次吃的燒烤貴,那吃完后我可能就感到有些微的不忿。這些隱含的情緒變化,實際上也是一種價值,我們見不到的價值。
那我們如何能見到這個價值?由于財富是流通的,就如海浪一般。或許前一刻洶涌而來,下一刻就沒入前一浪的陰影中,再下一刻又帶起巨大的浪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
如果我吃的放松、舒適,那吃完飯我在去面見客戶時,就會給客戶帶來一種好的感受,哪怕只是告訴他“我晚上吃的燒烤好吃又便宜”,也會給人一種樂觀積極的感覺,那顯而易見客戶就有更大的幾率和我合作;反之如果我吃得感到憤慨,那種負面的情緒也會像無色無味的氣體一般圍繞在我身邊,我們周圍的人也會在與我相處時,毫不知情地就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進而嫁接在對我的看法上。
這是一個例子,而我們所見所想的一切,都具有其價值。只是,真正的價值,是我們內心所賦予的,而即便在此之前我們對這些毫無概念,也無法否認這一切都或多或少蘊含著價值——也就是財富。
因此,想要擴大你裝財富的桶,想擁有更多的財富,就需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觀點。可想而知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幾乎無法在碰到一件事時瞬間糾正我們的觀點,哪怕在第一個想法升起的一剎那,再覆蓋下一個想法也無濟于事,因為那無異于一種自我欺騙,會產生一種更嚴重的后果,這個以后再談。
那么,你們就需要反復回顧,這三段有關財富的文章。不需要我們立即轉換觀念,僅僅只需要——很簡單地——在心中牢記到底什么是財富。我們不用強行扭正我們曾經負面的、錯誤的觀點,但我們可以用一層更深的認知,去觀察我們所碰到的每一件事,這與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并不沖突,還會賦予我們更深的智慧。
用財富的角度去觀察每一件事,這件事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而這結果就是這件事所隱含的財富的表現。
扭正的并不是我們自己告訴我們的,而觀察所得到的結果——比如在上班時分心會來帶的結果——才是自己所發現的,才是能真正改變我們的信息。在這之后,我們就知道到底該補足我們財富桶上的哪根木板,讓其能裝的財富更多。
而想學會這個方法,更重要的,就是講出來,說出來。在平時的生活中與別人探討一些細末小事所表現的財富。
(寫到這不禁會笑出來,因為如果你們真的照做,學會了這個方法,最終會發現,任何事情都串聯在一起,每一件事都能表現出你所擁有的所有財富。聽起來玄之又玄,但真理不過如是。)
財富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