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陪伴大半生的詩歌
從青春年少起,每當心里唱起它,一遍又一遍,就重新得力。詩歌作者的經歷,感同身受。一個又一個難眠之夜,默默地流著淚為所有出于嫉妒或誤解或惡意的懷疑或無名的仇恨攻擊毀謗侮辱折磨我們戲弄捉弄耍弄我們或把別人的付出不當回事或出于貪婪而擄掠傷害我們的人代求。
每念一個名字,就像在心上扎一刀,但這與我們信仰的對象所經歷的又怎么能比呢?與師兄們也不能比。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信仰對象的?多少次懷疑他的善意?多少次忽略他的召喚?多少次忘恩負義?父最恨的就是懷疑和不信。弟兄姐妹付出的善意和心思,我就總是記得并感恩嗎?答案是否定的。
時間長了,就不再感到受傷了。時間更長些,一邊代求,一邊就能入睡了。這首詩的作者其實是跨越時空的兩個人,故事背景很復雜,有感動的人可以自己查找。
世界先恨了我們所信的他,然后就恨蒙他揀選、屬于他的人。“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他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如此為釘他的人們求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他遭到的是“自己人”的背叛,而那些高呼“和散那”擁戴他騎著驢駒進入圣城的人數日后又高喊“釘死他!”他才真的是“愛而不受感戴”啊!現在想到這首歌的歌詞,不由得為其中所流露出的人的“自憐”而汗顏。
保羅寫道: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并且為他的身體, 就是為他的家,要在我肉身上補滿他患難的缺欠。(我們都明白“他”是誰)
還是歌詞的現代作者面對他人的無理指控時說出了真話:“我雖然沒有做過你所說的那些事,但我的本性只可能比你所說的還要壞!”
這表現了一個悔改的罪人的覺悟,也只有真心悔改的人才有這樣的自知。
是的,在這特殊的日子,捫心自問:我能否勇敢地對毀謗者說出這句話?或者,哪怕只是來到他的施恩寶座前,坦承自己心中所藏一切隱而未現的罪,倒空自己的內心來朝見他?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
讓我事而不受賞賜。
讓我盡力而不被人記,
讓我受苦而不被人睹。
只知傾酒不知飲酒,
只想擘餅不想留餅。
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
舍棄安寧而使人得祝福。
不受體恤,不受眷顧,
不受推崇,不受安撫;
寧可凄涼,寧可孤苦,
寧可無告,寧可被負。
愿意以血淚作為冠冕的代價,
愿意受虧損來度旅客的生涯,
因為當你活在這里時,
你也是如此過日子,
欣然忍受一切的損失,
好使近你的人得安適。
我今不知前途究有多遠,
這條道路一去就不再還原,
所以讓我學習你那樣的完全,
時常被人辜負心不生怨。
求你在這慘淡時期之內,
擦干我一切暗中的眼淚,
學習知道你是我的安慰,
并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