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進程越來越快,阿法狗(AlphaGo)的出現似乎宣告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開復老師以一種傳教士的姿態下宣講著“人工智能”,他創辦的創新工場的孵化項目已經在向此相關領域發力。2017年5月1日,開復老師和王詠剛老師合作出版了《人工智能》一書,作為很早就是開復老師的書迷,第一時間讀上了此書。
筆者在此對本書做個理解性的總結,推薦喜歡的朋友購買正版書籍閱讀,無論是企業工作發展,還是行業創新創業,又或是個人學習提升,在方向指引上,本書都值得多讀幾遍!
這本書主要是對人工智能概念的解讀,以及分析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與機遇,并討論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和發展。
全書一共分為六章:
- 第一章 人智定義解讀:對現有人工智能應用的介紹,以及對概念的解讀
- 第二章 回顧發展歷程:分別講述三次AI熱潮在圖靈測試、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推動下的發展歷程
- 第三章 分析AI局限:AlphaGo帶來了驚艷,也帶來了警示,還有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做的呢?
- 第四章 討論社會變革:介紹AI將在金融、生活、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帶來“文藝復興”般的變革
- 第五章 強調抓住機遇:變革在淘汰舊模式的同時,也帶來新格局的機遇,其中中國擁有創新、創業的絕佳機會
- 第六章 提供發展建議:建議個人需轉向例如分析決策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情感互動能力等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的方向去發展
第一章 人工智能來了
我們以為的人工智能是像不少科幻電影里出現的那些人形機器人,然而真正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微軟小冰”或“Siri”的智能助理、“作家”的智能新聞撰稿、“Face++”的人臉識別、“Prisma”的AI藝術、百度谷歌的智能搜索、不同語言的機器翻譯、自動輔助駕駛、工業機器人等都屬于人工智能范疇。
因此,我們會有疑問了,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書中介紹了當下人工智能的五種定義,經過解讀,認為維基百科使用綜合定義更偏重實證,而這也是近年來人工智能研究者的主流傾向。
AI就是根據對環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動,并獲得最大收益的計算機程序
因此,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很多自動化程序其實已經屬于人工智能了。
第二章 AI復興: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
剛剛在O’Reilly舉辦的AI Conference上,吳恩達老師依然用白板做了個25分鐘的演講,主題依然是“AI is the new electricity”,而教學的內容主要圍繞著數據和學習。
公司的壁壘不再是算法,而是數據。
—— 吳恩達
基于深度學習+大數據的發展模式,對比歷史上前兩次人工智能發展熱潮,這第三次的人工智能成長為“有用”的人工智能了。
- 第一次AI熱潮從艾倫·圖靈說起,圖靈大師提出了“圖靈測試”:通過讓測試者和計算機在線對話,讓測試者分辨對話者是人或是機器,由此來探討人工智能程度。
- 第二次AI熱潮從開復老師的語音識別領域說起,開始提到深度學習的前沿思路,并介紹了其在微軟的有趣經歷:語音識別團隊必須解雇語言學家 :-D
- 第三次AI熱潮始于06年的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泰斗杰弗里·辛頓機器合作者發表了一篇名為《一種深度置信網絡的快速學習算法》的論文宣告了深度學習時代的到來。同時,有了大數據的基礎,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機會。
對比這三次人工智能,前兩次更多是學習研究型,或商業模式的市場宣傳型,而這一次是真正在解決問題的實用型,因此機遇是真的出現了。
第三章 人機大戰:AI真的會挑戰人類?
AlphaGo的成功,確實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劑。人工智能的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 弱人工智能:解決特定領域問題
- 強人工智能:可以勝任人類所有工作(是否有意識有心智還有爭議,但“什么是意識”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爭議。。)
- 超人工智能:超越人類了。。。
某一時刻超人工智能的來臨是我們擔憂的那個“奇點”。但是通過理智分析,現在的人工智能還在很多方面是無法替代人類的,比如: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常識、自我意識、審美、情感等。
總的來說,現在的擔憂,遠不如發展的需求來的更迫切。
第四章 AI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命,它帶來的更是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人類方方面面的根本變革,很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這是復興的時代,這是發現的時代,這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 李開復
人工智能將在如下幾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自動駕駛:AI最大的應用場景
- 智慧金融:AI目前最被看好的落地領域
- 智慧生活:從機器翻譯到智能超市
- 智慧醫療:AI將成為醫生的好幫手
- 藝術創作:AI與人類各擅勝場
我們可以預見到,不少領域的工作將會被機器程序所替代,但人類的工作不是消亡,而是轉型。例如:馬車年代的工作產業鏈有馬車夫、馬匹飼養、馬車制造商、馬路工人(真的是馬走的路)、馬匹糞便清理工等;然后汽車的產生,雖然淘汰了以上工種,但帶來的是更大規模的制造行業工作需求。
李開復的“五秒鐘原則”: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決定,則這項工作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我們需要走出社會中的金字塔模型,向著更高級別的技能和能力方向提升,并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新世界,AI終究只是人類的工具。
第五章 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
新時代新格局,這意味著“互聯網+”向“AI+”的進化。
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業與發展需要五大基石:清晰的領域界限、閉環自動標注的數據、千萬級的數據量、超大規模的計算能力、頂尖的AI科學家。
在中國的大環境下,國人/華人已經是科研的中堅力量,在近兩萬篇頂級人工智能文章中,由華人貢獻的文章數和被引用數已占近三成。在行業需求方面,中國傳統行業在這方便較為薄弱,但也意味著空間巨大也易于變革,沒有太多歷史包袱。
總體來說,中國具備了人才儲備、行業需求、龐大市場、生態系統等許多極有利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條件。
創新工場已經在大數據、感知、理解、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多個垂直領域投資了近300家創業公司。我們可以預見到,人工智能的機遇空間將非常之大。
第六章 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
AI時代的學習需要關注幾點:
- 與其討論學什么,不如先討論如何學,學習方法比學習內容更重要。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主動挑戰極限、從實踐中學習、關注啟發式教育、互動式在線學習、主動向機器學習、人人協作與人機協作、追隨興趣等。
- AI時代,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與聯系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而之前提到過的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能力才是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的技能。這個時代的教育需要關注: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設計、教育的可持續化、教育的社會公平性等。
人工智能時代,學習和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技術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的自由,體現最大的價值,并從中得到幸福。
- AI時代尋找人類的意義,就在于人腦中的情感、自我認知等獨有的思想。如果不想失去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不想成為未來“無用”的人,那么從現在開始,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擁抱人類的獨特價值,成為在情感、性格、素養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AI來了,有思想的人并不會因此而黯然失色,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