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小情緒隨時都有,它多到了令我們習以為常。
我們五歲就學會了刷牙,六歲時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摔個跟頭,膝蓋擦破層皮,到家后都會有長輩過來消毒沖洗,是的,我們一直都很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卻很少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然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與他個人世界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如果我們一直對自己的一些小情緒漠不關心,以為僅僅是一時矯情,那么天長日久你會發現,生活中事事不如意,處處有問題。
今天,帶大家了解和分析3種影響我們生活質量的小情緒,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并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它們,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
小情緒之一:莫名的孤獨感
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常常覺得自己很孤獨,真正理解自己內心想法的人沒有幾個,想要傾訴卻又找不到滿意的宣泄渠道,覺得沒有人能真正懂自己,哪怕是身邊的伴侶。
如果有這樣的體驗,不用緊張,首先,這很正常。我們生活在這星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而完整的生命個體,彼此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群體文化,不同的職業,等等等等,這一切都導致了我們想要找到百分百心靈契合的知音知己都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再怎么了解你,也無法徹底地融入你的世界,完全地站在你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哪怕是你的父母。
沒錯,我們每個人的設定都是“生來孤獨”,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將孤獨設置為生活的常態,長期被這種冰冷的孤獨感籠罩,你身體所承受的傷害跟抽煙吸霧霾差不多,調查研究結果也表明,一個長期孤獨的人早死的幾率比其他人要高出14%,孤獨很酷,但也確實有害。
如何稀釋孤獨感,我給大家的建議很老套,卻也很有效,那就是你常聽到的衷告:多讀書。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同感,當你每天被生活的瑣碎繁雜糾纏,偶爾拿起一本書來讀一下,立馬就會有一種充實的感覺,就好像空蕩蕩的胸膛被什么東西填滿,當然,那個東西不是硅膠。
是什么呢?是一種共同體驗的獲取與共通觀念的共鳴。
當你覺得你的想法很各色,很難被周圍人理解,當你覺得你正在遭遇與眾不同的困境,別人很難明白你的迷茫與惆悵,讀書,就能幫你一個大忙,因為,在漫長而浩瀚的歷史時間線上,總有那么一個人甚至是一群人,他們經歷過你經歷的成長階段,你想著的東西他們很多時候也在想,并且很幸運的是,他們將一些經歷和想法記錄下來,寫在紙上。通過閱讀,廣泛的閱讀,你總能找到對路的知音,與他們通過這種文字的方式交談,會給你帶來安心感與認同感,進而帶你走出焦慮和迷茫。
小情緒之二:坑爹的挫敗感
人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建立在過往既有的經驗以及別人對你的主觀評價之上。
比如:你14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歌唱比賽,差點沒把狼招來,那你這輩子可能都選擇不再舉起麥克風,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心里留了坑。
再比如:你24歲的時候打算從事一項跟自己專業不太相關的工作,如果這時,身邊十個人里有六個人告訴你說:不不不,你并不適合,那你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染指那個領域了。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事實是:你可能有很高的歌唱天賦,之所以第一次參加比賽失敗了,僅僅是因為你正處于變聲期;你更有可能很適合做那份暫時看起來很陌生的工作,但周圍人的評價告訴你不行,你就真的以為不行,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調研范圍還不夠廣,如果你向100個征求意見,也許會有86個人都支持你的。
人一旦在建立自我認知的時候從自己的過往印象中及他人的評價里汲取到“挫敗感”,就會很容易跳進一個惡性循環。假如我第一篇文章沒寫好,同時讀者們把我罵的狗血淋頭,我就會告訴我自己“哎呀,看來我真的不行”,帶著這種情緒,即便我意志力超強,再接著寫一篇,那下一篇我還是會寫殘的,因為我滿腦子都是負面情緒,以此循環往復,越告訴自己不行,越做不好下一件事,結果就真成了不行。
所以,NBA的一位籃球教練在每次賽后對球員做總結的時候,都要先提醒大家一句:贏球了不代表什么都是對的,同樣,輸球了也不代表什么都是錯的。
帶著這樣一種客觀冷靜的自我分析態度,人的心態就會積極平穩很多,自我的發展也會綻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小情緒之三:令人抓狂的自尊心
我在心理學研究案例中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姑娘與暗戀很久的男士去約會,姑娘很重視這次見面,提前買了件新裙子,畫了很久的妝,結果,在與男士共進晚餐十分鐘不到,男士就起身離開了。
姑娘當時傻了眼,她給一位要好的閨蜜打電話,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結果電話那頭的閨蜜對她說: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看你那么胖,長得又那么挫,是個人就不可能愛上你,我要是你我早就去死了。
閨蜜的話聽起來也太殘忍了吧?!這哪是一個閨蜜能說出口的話啊,沒錯,上面這段惡語相加,并不是閨蜜的作為,那個姑娘壓根就沒有打過電話,這些都是她在事后回想時,自己說給自己聽的。
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這樣“有趣”的行為,那就是我們太喜歡“活在過去”,當我們與人發生矛盾摩擦,當我們遇到一件自己處理的并不是很滿意的事,當我們碰壁或者是遭到拒絕,我們在當時都不會怎么樣,但我們特別喜歡在事后回想,回想當時自己的樣子,對方的樣子,并不斷向里面添油加醋,不斷反思原因,也不斷地拿過去折磨自己。
為什么我們常說:惡語傷人六月寒?因為每一個令人不滿意的反應都不是一時的刺痛,而會化作埋進你皮膚和腦海里的一支長效毒箭,它慢慢發作,你每回想一次毒性就增大一番,最后你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靠,當時我怎么那么不堪,對方怎么可以那樣踐踏我的尊嚴。
我們為什么總是要聽人勸要活在當下呢?不僅僅是因為沉浸在未來的幻想中會耽誤掉你今天的寶貴時間,同時,當你沉浸在回憶里時,你對自我的感知和別人的判斷也會逐漸跑偏,好事你不會記太久,壞事你會記一輩子,你越是不斷回憶,就會越自卑,越偏激,一個人如果處理不好過去,那是沒辦法好好體驗現在和迎接未來的。
所以,過去的事就不要再刻意去記著了,也不要總去想,你記也未必記得準,想也未必想得通,與其給自己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并糾結到底信哪個說法,莫不如省下這點時間,好好去做下一道題。
今天給大家列舉的這三種小情緒,分別對應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個人發展以及人際交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當我們能夠充實自己、消解孤獨,對自我有客觀的評價與建設性的規劃、不糾結于過去,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幅提升,內心世界也會充滿陽光。
已出版書籍:《為你私人訂制的煩惱藥方》。新浪微博:@韓大爺的雜貨鋪
出版、書評、約稿、轉載、開白等商務合作事宜請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