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無法否認,《包法利夫人》中艾瑪?shù)囊簧鷰Ыo我的沖擊比張愛玲小說里女主角的悲涼更令我醍醐灌頂。這是本外國作品,很多人物的名字我轉眼就忘,讀起來也不是那么“順暢”,但人物的神態(tài)好似很早之前就印在了腦子里。張愛玲的小說,更多的是讓我難過,難過之余卻總是想不起來如何去改變?nèi)松1热缯f《十八春》里沈世鈞和顧曼楨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令我啜泣、令我感慨人只是命運下的螻蟻,時間久了我就忘了當初有多么蕩氣回腸了。
包法利夫人名叫愛瑪,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nóng)村女孩,對自己的鄉(xiāng)村醫(yī)生丈夫包法利極度不滿,總是夢想著擁有一段“羅曼蒂克式”的愛情。兩度出軌并沒有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成為了高利貸者剝削的對象,最后負債累累、服毒自殺。
余華說:什么是經(jīng)典作品?那就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讀者,都可以在這些作品里讀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別人的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對此我深表贊同。
《包法利夫人》中愛瑪?shù)膼矍榕c婚姻、包法利的懦弱與無能、鄂梅的趨炎附勢、魯爾道夫的傲慢與征服欲、萊昂的懦弱與膚淺。每一個人物的設定都可以在身邊找到原型,或者說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這些人物的特點。福樓拜先生將這些人性的弱點放大,就好像是個哈哈鏡,讓我們在書本里可以看到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2】
在心靈的種種遭遇中,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在少女時期,婚后時期和戀愛時期,她把一切都消耗掉了;在生命的歷程中,她就這樣陸續(xù)地把一切丟失掉,就像一個旅行的人,旅途中在每家客店里都丟下一些自己的財物一樣。
(這是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之一,也引起了我的一些關于人生的想法。在此我不再贅述故事情節(jié),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包法利夫人》,尤其是深受韓劇以及總裁小說荼毒的姑娘們,這本書將改變你的愛情觀。)
看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就想到了“人生減法”。但為什么是減法而不是加法呢?其實這個詞語也是我在看到這句話突然間想出來的詞語——人生就好像是游戲中的血量值,在你使出了各種技能、經(jīng)歷了各種打斗之后,終將是GAME OVER。
所以是減法。
關于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是探索者,越到年齡末值,血量值越少,得到的和失去的也讓我們明悟的也更加清楚。那么,對于“人生減法”這個理論,我有個新的腦洞,我們在出生時年齡值都為100歲,每過一年少一歲,死亡時年齡值不等,歲數(shù)越大的死亡年齡值越小,代表人的精力值也越小,失去和得到的也越小。
“人生減法”的本質是根據(jù)心靈的成長歷程來計算的。出生的那一刻,人類的內(nèi)心純潔、豐富,沒有被周遭的一切污染,就好像是被大雪遮蓋的大地,白皚皚,陽光照射在雪地上,絢爛耀眼。后來呢,經(jīng)歷了嬰兒、幼年、少年,慢慢地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物,他們就像是過客,走過這片雪地,留下各種腳印與污漬。等到死亡時,心靈已被踐踏的毫無純白可言。
這片雪地從白到黑,就是人生的減法。就像是包法利夫人一樣,從小時候的純白無瑕到人生結束時服毒自殺,她一直在做減法,一直在消耗自己最初擁有的東西,包括自尊、自愛,日子久了就忘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為什么一直在做減法。
我們每個人的雪地都會從白到黑,聰明的人會在減法的旅途中保持自我,雖然身處在泥潭,但是泥潭的本質并不是想帶給我們洗不干凈的污漬,而是想讓我們在坎坷的道路中知道雖然泥潭無法避免,但是還應該保持自己的純真,不要讓這些污漬穿過外表的衣物和皮膚浸透到我們的內(nèi)心。
包法利夫人忘了自己的本質,在人生中把自己的一切都丟失,我們呢?
我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自由便意味著不穩(wěn)定,前短時間我便思考著要不要換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可是我卻忘了自己當初為什么要進入現(xiàn)在這個行業(yè)。后來朋友告訴我,當初你就是因為喜歡,我們都看的出來你是真心喜歡。
這時我才明白,“人生減法”減得是自己的欲望和貪念,減得是自己對于未來的迷惘和躊躇。就像是游戲中,血量值一直在減少,收獲的卻是更多的經(jīng)驗。
【3】
最后做一下總結,從《包法利夫人》到“人生減法”,是我讀書時的一個靈感迸發(fā),也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之一。我希望在自己的人生漫漫長路中,不斷地做減法,減去自己的虛華,不斷地得到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