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現象,近年來發生率有日漸增高的趨勢。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如營養失調、大量飲酒、糖尿病、感染、藥物性損害、代謝及內分泌障礙等。
大量的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往往使肝功能受損,甚至引起肝纖維化,最終發生肝硬化、肝癌,造成不良后果。
現代醫學對脂肪肝的治療主要為病因治療,通過解除引起脂肪肝發生的不同病因而使其得到好轉或恢復,也應用促進肝臟消除過量脂肪或阻止脂肪在肝臟內儲存的藥物,但療效取決于脂肪肝的類型。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是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或大量飲酒,使濕熱內生,或濕聚成痰,引起濕熱互結,阻滯經絡,使氣郁不行,血瘀阻絡,水濕停留,從而發生一系列相應的證候。
01
脂肪肝證治與用藥
近年來,在中醫藥治療脂肪肝方面各地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臨床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我們對脂肪肝的分型治療與用藥介紹于后。
一、痰濕互結型
主癥:多見肥胖之體,胸脘滿悶,腹脹,肝區脹痛,周身困重,倦息乏力,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清長。化驗可見ALT輕度升高。舌胖苔白厚膩,脈沉弦滑。
治法:化痰祛濕。
方藥:
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半夏9g,白術30g,天麻6g,陳皮9g,茯苓15g,甘草3g,澤瀉9g,天竺黃9g,葦根15g,象貝9g,生苡仁30g,生姜3g,大棗5枚
水煎服,日1劑。
加減:
①嘔惡者,加竹茹9g,豆卷15g;②如見肝區痛重,加橘絡9g,威靈仙12g;③大便粘膩加川連9g,木香9g;④肝腫大者,加海蛤殼15g,雞內金15g;
⑤ALT升高者,去半夏,加山楂15g,決明子15g;⑥CH及TG升高者加山楂15g,熟大黃3g。
二、血瘀阻絡型
主癥:本型多見于肝炎后及酒精性脂肪肝,證見脅痛肋脹、面部及胸部可見蟹爪紋縷,肝掌,納食減少,體質消瘦,肝脾腫大,舌暗苔薄白,脈沉澀。
治法:活血通絡。
方藥:澤蘭葉15g,馬鞭草15g,丹參15g,橘葉9g,絲瓜絡12g,威靈仙12g,土元6g,山楂15g,郁金15g,皂刺9g,砂仁9g
水煎服,日1劑。
加減:
①肝區刺痛者,加元胡12g,青皮6g,山甲珠15g;②嘔惡腹脹者,加川樸花9g,竹茹12g,炒萊菔子15g;③牙衄鼻衄者,加丹皮9g,三七粉3g;④乏力者,加太子參15g,黃芪15g;
⑤ALT升高,加車前草15g,淡竹葉9g,八月札15g;⑥HBsAg(+)者,加山豆根15g,蚤休15g。
三、濕熱蘊結型
主癥:證見嘔惡腹脹,脅痛,口渴不欲飲,厭油納呆,尿黃,大便粘膩不爽,周身困重,煩熱,ALT可升高,TBIL常高于正常值,舌紅苔黃厚,脈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
方藥:茵陳15g,生梔子9g,連翹9g,赤小豆30g,車前子15g,茯苓15g,田基黃15g,虎杖15g,通草6g,澤瀉9g,竹葉9g,蒼術12g,敗醬草15g
水煎服,日1劑。
加減:
①尿黃,加燈芯草3g;②肝區痛重,加佛手9g,玉蝴蝶12g;③大便不暢,加黃連9g,木香9g;
④ALT升高者,加羚羊粉1g(沖),丹參15g;⑤TBIL升高者,加鮮柳枝15g,熟大黃3g;
⑥嘔惡、厭油、不欲食,加炒三仙各12g,雞內金15g,白蔻9g,荷梗9g;⑦肝腫大者,加生瓦楞子30g,丹皮9g。
四、氣滯郁阻型
主癥:脅肋脹痛,胸悶腹脹,心煩易怒,納呆食少,噯氣不舒,常因情志刺激而癥狀加重,舌淡苔薄白,脈弦緊。可有ALT升高。
治法:行氣導滯。
方藥:
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9g,枳實9g,杭白芍15g,郁金15g,青皮6g,佛手9g,玉蝴蝶12g,川芎12g,蘇梗9g,山楂15g,連翹9g
水煎服,日1劑。
加減:①噯氣頻繁,加降香9g,丁香9g;②食少納呆,加雞內金15g;③脅痛,加威靈仙12g,元胡12g;④少腹脹者,加烏藥12g,香附12g;
⑤ALT升高,加烏梅9g,宣木瓜12g,車前子15g。
五、痰濁壅盛型
主癥:身體肥胖,胸悶腹脹,嘔惡食少,氣短困倦,脅痛,偶有咳喘,大便不爽,CH及TG可升高,亦可見ALT升高,舌淡苔薄白,脈沉滑。
治法:芳香化濁。
方藥:
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9g,川樸9g,半夏9g,茯苓15g,佩蘭9g,橘仁9g,川貝9g,天竺黃12g,蘆根15g,白蔻9g,黃豆卷15g,生苡米30g,茵陳15g,雞內金15g
水煎服,日1劑。
加減:
①CH及TG升高者,加草決明15g,山楂15g;②ALT升高,加蒼術12g,田基黃15g,八月札15g;
③嘔惡,加竹茹12g,丁香9g;④食少,加炒萊菔子9g,焦神曲9g;⑤大便不爽,加黃連9g,木香9g;⑥體胖氣短,加太子參15g,白術15g。
02
中醫治療與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脂肪肝,嚴格講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現象,在中醫治療與用藥時應首先分清不同病因,進行針對病因的治療,將病因與現證同時納入辨證,治療與用藥標本兼顧方可提高療效。
一
病毒性肝炎,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肝臟脂肪變性的重要原因。
在治療時應充分顧及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特點,如堅持抗病毒治療,調節免疫治療等,使慢性肝炎恢復到最理想的狀態,脂肪肝即可因之而減輕。
為此,臨床用藥往往涉及清熱、祛濕、解毒、涼血、活血、滋腎、柔肝等治則,而不宜一味祛脂治療,舍本顧末。
二
酒精性脂肪肝在我國發病率日趨增高,要勸告病人嚴格戒酒,在治療時,亦可在辨證基礎上,適當加入解酒護肝藥物以提高肝臟解毒功能,如葛根、葛花、生甘草、黃芩、公英、枳椇子等,或有助益。
三
藥物性肝損害亦常引發脂肪肝,發現后應立即停用損肝藥物。
臨床證治應重用解毒藥物,如生甘草、梔子、連翹、茯苓、大黃等,同時加入白術、敗醬草、板藍根、女貞子、枸杞子、丹參等護肝藥。
四
過度肥胖者,脂肪肝發生率甚高,應囑病人采取適當控制飲食及適量運動等不同措施來控制體重。
可以認為肝內脂肪是體內脂肪的一部分,減輕體重即可使脂肪肝程度減輕。
臨床可適當選用一些緩瀉的中藥,如大黃、郁李仁、麻仁、核桃仁、生地等藥,亦應加入山楂、決明子、全瓜蔞、荷葉、茵陳、澤瀉等祛脂藥。
五
糖尿病患者發生脂肪肝應積極控制糖尿病,應切實注意,某些治療糖尿病的中藥具有損肝作用,如天花粉等,應避免應用,以免對脂肪肝恢復不利。
六
脂肪肝常有ALT升高,特點是升高幅度一般不大,但使其降低較難,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治法與藥物,在進行整體治療的前提下,適當選用一些有護肝降酶的中藥,往往能收良效。
七
重度脂肪肝或病程較長者,亦可引起肝纖維化,可適當加用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的中藥,如丹參、川芎、葛根、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當歸、三七粉等,對于改善脂肪肝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