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的說,《洛麗塔》應該是我這段時間看過最好的書了。本來因為無意中看到了電影介紹,很想看電影版。后來發現這部電影是由小說改編的,就抱著嘗試的心態去看了看小說。
這本書的主題圍繞著中年男人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愛恨情仇展開。亨伯特是一個有文化的中年男人,但是因為少年時期的女朋友病死,從而讓他心理扭曲,產生了戀童癖。
他無意中遇見了黑茲太太的女兒——洛麗塔?黑茲,就瘋狂的愛上了她,甚至為了達到接近她目的,與她的母親結婚。后來黑茲太太在意外中喪生,于是他光明正大的占有了洛麗塔。
后來洛麗塔無法忍受這種亂倫的生活,逃離了亨伯特,和劇作家奎爾蒂私奔。亨伯特為了復仇,輾轉多年尋找她和奎爾蒂,最終槍殺奎爾蒂,也因此成為了死囚。而洛麗塔早已改嫁,后來因難產而死。
不管這部小說的內容多么有爭議,是否離經叛道,挑戰世俗,都是不重要的。因為它的文筆毋庸置疑。亨伯特對所有未成年少女(他自己創造了“性感少女”這個詞來形容)的病態的瘋狂在書中被塑造得淋漓盡致。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開篇的文字就十分驚艷。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著一只短襪,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長的身體。她是穿著寬松褲子的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蕾絲。可是在我的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
書中的最大特點就是感官上的變化,作者非常善于結合觸覺,聽覺,視覺,心理活動等一系列雜合的描繪來展現故事和畫面,敘述風格綺麗,溫柔旖旎。下面我找了一些經典段落,可能有刪減。
“你們肯定都知道夏天黃昏,在一座小山的腳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暉,帶著一些蠓蟲,懸在一道鮮花盛開的樹籬四周,或者突然被一個漫步的人闖入和穿越;一種毛茸茸的溫暖,一些金黃色的蠓蟲。”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景色描寫,“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暉”,“毛茸茸的溫暖”,“金黃色的蠓蟲”,讓一幅夏日中夕陽西下的壯美而夢幻的畫面馬上在腦海中生動的浮現出來。
“我們可以看見亮著燈的窗戶上的渦卷線狀圖案。那些圖案給敏感的記憶那五彩的油墨一加渲染,在我眼里就像紙牌一樣。一簇星星在我們頭頂上細長的樹葉的黑色輪廓間閃著微光。”
“午后反射過來的陽光,好像一顆光彩奪目的白色鉆石帶著無數道彩虹色的細長光線,在一輛停著的汽車的圓頂篷上閃動。”
在作者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都是由動態的線條和明麗的色彩所構成的。而意識流所具有的跳脫的思維也是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文字中不乏新奇的手法和信手拈來的比喻,讓讀者沉浸在亨伯特——一個內心扭曲的人所構建出的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于藍紫色,在亨伯特的眼中就是“夏天的天空,還有李子和無花果,以及帝王的深紫色的血液。”
不只是景色描寫,對于人物,作者的刻畫也是精細而獨到的。
“那種輪廓微微顯得有點兒狡黠的顴骨、生著汗毛的纖細的胳膊或腿以及絕望、羞愧和柔情的眼淚。”
在亨伯特眼中的少女的美好,他通過細致——甚至病態的細致入微的筆觸都描繪了出來。
不像有些文章生硬的辭藻堆砌,《洛麗塔》中接連三四個排比,仿佛是一個精美的手工織物中每一根精確而艷麗的絲線,把它們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才得以編織出華美的錦緞,比如這段對于山的描寫,不同的山,作者寫出了全然不同的色彩:
“從未被人攀登的或是不斷變成一座座有人居住的山崗的瑰麗青山;東南走向的山脈,隨著一座座峰巒遠去,高度逐漸降低;令人動情地高聳入云、有著白雪紋理的灰色石頭巨像,以及嚴酷無情的峰巒在公路轉彎處驀然出現;林木幽深的險惡的大山覆蓋著一片整齊、交疊、黑森森的冷杉,有些地方中間還夾雜著一些蒼白、蓬松的楊樹;還有組合成的一叢叢粉紅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古老得無法用語言表達”;黑色熔巖形成的孤山;早春的山巒,山脊上滿是小象的細毛;夏末的山巒完全隆起,它們那沉重的埃及式的四肢在黃褐色的、蛀壞了的毛絨衣服的褶層中交疊在一起;米灰色的小山,點綴著粗壯的綠色橡樹;最后一座赤褐色的大山,山腳處有一片繁茂的苜蓿。”
有人覺得,這本書的話題如此敏感,一定充滿了色情,其實大錯特錯。這部小說的目的絕不是色情,如果這樣理解就過于膚淺了。作者對于這方面的描寫都含糊而隱晦,甚至干脆變成了典型的亨伯特式的聯想:
“壁畫上會有一片湖水。在火紅色的花朵中會有一座涼亭。會有一些自然風景畫——一頭老虎追趕一只極樂鳥,一條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纏繞住小豬剝了皮的軀干。會有一位蘇丹,臉上現出巨大的痛苦,正在幫助一個臀部好看的小奴隸爬上一根縞瑪瑙的柱子。會有出現在自動唱機的乳白色兩側的那些亮晶晶的液滴。會有中級小組的各種營地活動:劃獨木舟,跳庫朗特舞,在湖邊的陽光下梳理鬈發。會有白楊樹和蘋果樹,星期天的郊外風光。會有一塊火蛋白石在一個泛起陣陣漣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次震顫,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鮮紅,令人難受的粉紅,一聲嘆息,一個畏縮的孩子。”
在亨伯特與洛麗塔在一起之前,文筆細膩而華美。但是在黑茲太太死后,畫風卻急轉直下,很少出現晴朗的天氣,更多的是瓢潑大雨,鮮少再出現從前的美好畫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更壓抑的風格。
“望著一個消防龍頭。那真是一個丑陋的玩意兒,涂著厚厚的銀漆和紅漆,伸出它的曲柄的紅管子讓雨水給它們上光,而雨水則像鮮紅的血水似的滴落在它那銀白色的鏈條上。”能把一個消防栓寫成這樣,作者想表達的情感不言而喻。
“有時,火車會在異常濕熱的夜晚帶著撕心裂肺的不祥的隆隆聲,發出一聲絕望的長嘯,其中混雜著力量和歇斯底里。”
也許,這種壓抑的格調正是亨伯特與洛麗塔在一起之后,開始暗示著兩人最終會分道揚鑣。
而故事最大的淚點,就是亨伯特變態扭曲的愛。他強硬的把并不愛自己的洛麗塔據為己有,一開始也許亨伯特也不愛洛麗塔,只不過是為了發泄自己對于少女的欲望,才讓洛麗塔不堪忍受,離開了他。但是當亨伯特在洛麗塔私奔以后的幾年里,發瘋一樣不斷的尋找她。
多年后亨伯特再次見到洛麗塔,洛麗塔早已不是以前的少女,而是身懷六甲的人妻,是令他反感的“成年人”,而亨伯特卻發現:
“我對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會死亡那樣,知道我愛她,勝過這個世上我所見過或想象得到的一切,勝過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過去我曾大聲呼喊著翻身撲到那個性感少女身上,如今她只是那個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羅蘭清香和枯萎的樹葉的形態所表現出的回聲。”
亨伯特失去洛麗塔以后才發現,他愛的不只是從前作為“性感少女”的洛麗塔,而是真正的洛麗塔。但是洛麗塔早已對他心灰意冷,寧可跟著奎爾蒂走,也不愿意再和他過著茍且偷生的亂倫生活。是亨伯特自私的愛,毀了洛麗塔的一生。
在結尾,亨伯特殺了帶走洛麗塔的奎爾蒂,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拯救洛麗塔的那個人。在牢獄中,亨伯特最后的話:
“我現在想到歐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顏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預言性的十四行詩,想到藝術的庇護所。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麗塔。”后來亨伯特死在獄中。
小說到這里就結束了,這個凄美而瘋狂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無疾而終。合上書再細細品味,依然是感人至深而回味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