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善辯,善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去廣求知識,廣求知識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的。
圣人是不會積攢任何的,而是盡全力幫助他人,自己反而更為富有;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詮釋
本章是《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這一章老子重點總結(jié)了圣人的標準和特征,以此來告誡眾人,如何可以成為圣人,明事理通大道,從而自由自在地生活,獲得幸福。只要能夠認清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認清自然與事物的本質(zhì),做到順其自然、合乎自然、合乎大道的圣人言行,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fù)強調(diào)的無為不治、柔弱謙下的圣王大道。
圣王之所以可以達成一切的目標,是因為天道自然本身也是無為的,也是一個提供了供眾人使用的環(huán)境,而福禍之因果揭示了人類的行為應(yīng)該驅(qū)使的方向。走向了天道自然,即可長久而安,圣人知曉了這些道理,因此從來不會巧言善變、巧取豪奪,在處世上不會驕傲自大、爭強好勝。圣人能夠順勢而為,與大道同行,與大德相隨,無論到了哪里,自然都是樂土。
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