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每天早晨從森林公園鍛煉回來,總會到體育場的健身器材處吊吊杠子、做做俯臥撐、壓壓腿,舒展一下筋骨。忽然發現疫情緩解后,在體育場內和健身器材處,總有一群老年人看護著一堆孩子們玩耍。
因疫情原因,體育場今年上半年一直沒有開放,體育場一直靜悄悄的沒個人影。六月份才開放的體育場,因為新發地突發疫情,又關閉了。體育場短暫熱鬧幾天,又靜悄悄了。
一直到了七月下旬,北京緊急疫情解除,體育場又開放了,這里馬上又成了健身愛好者和孩子們的天堂。
特別是上午和黃昏后,體育場里小朋友特別多(近幾年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周圍好像突然跑出來很多小朋友)。每天黃昏,華燈初上,體育場的人造草坪上到處都是瘋跑玩耍的小朋友,周圍是或站或蹲或坐的家長(這些看護小孩的家長,有孩子的父母、也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看小朋友們在體育場內呼朋引伴,瘋跑瘋玩,熱火朝天,不亦樂乎。上午來的孩子相對人少了,而且陪孩子都是老人。
體育場因為其安全性,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游戲場所,這里地面平坦、又沒車,地面又軟,不怕摔無磕碰,引來了周圍居住的小朋友和家長。
每天上午我都到體育場體育器材處健身,總能與孩子和老人照面。健身時,慢慢搞清楚了這些用不同口音的方言聊天的老人們的來歷。才知道這些老人都是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給自己的兒女看孩子的。好像現在有個時髦的新名詞把這種老人稱作“老漂族”。
對,是這個詞——老漂族。
老漂族是一群特殊的老年人,他們不是為了生計、不是為了個人事業的發展,他們是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女背井離鄉,來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身邊,照顧自己的第三代——看孫子(女)或外孫(女)。這些老人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農村,他們中有工人有農民有自由職業者有知識分子,有老兩口都來的,也有獨自一人。
老漂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如今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城市的繁榮以及提供的機會,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闖蕩,并落戶安家。
當這些年輕人結婚生子,發現精力和財力有限,工作與生存的雙重壓力隨之而來,因此就出現了老漂族——老年人為支持兒女事業,離開老家來照顧兒女以及他們的下一代。
我們這里的航天三院是一個高新技術研究院,每年都從全國各地的名校招聘不少優秀的學生,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畢業生,懷著報國的滿腔熱情,來到這里準備開創一番事業,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安家扎根于此。
我每天在鍛煉時,不經意間聽到老人們(這些老人有的歲數大些,有的年輕些,年老的七十多歲,年輕的只有五十多歲)的對話,很有感觸。
我總結一下,老人們的對話主要涉及幾個方面:
一是與兒子兒媳或女兒女婿的矛盾,比如小寶寶的吃穿教育和家務勞動;
二是老人的孤獨,許多老人只身來到子女身邊照料第三代,與老伴分離孤獨,而老人的另一半在老家,或有事不能脫身或要照顧另一個子女的下一代;
三是老人的醫療,因為不是所有老人都有醫保,花錢看病成了問題;
四是為自己的養老和子女的將來擔心。這些來自不同城市和鄉村的老人們,在照顧第三代時也發現自己的獨生子女忙的自身都難保,自己生病或老的動不了了時,子女哪有時間和精力照顧?
五是老人們關心的事,比如工資收入,健身養生,廚藝,教育……
我把老人們經典的有代表性的話,總結幾個。
一、關于孤獨
“我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名校的研究生,兒子、兒媳都在這個研究院工作,他們平時工作都特別忙,經常加班加點,有時半夜才回家,照顧孫子成了我一個人的事,好像跟他們夫妻沒關系似的,我都來了8年了,快把我累死了。”一個東北口音的老太太說。
看來她是一個資深老漂族,她說孫子現在剛上小學二年級,疫情前的工作日,她負責接送孫子上下學、買菜做飯,除此之外,還要看著孫子寫作業,自從有了疫情,孩子不去學校上學了,整天在家看著更是累死人了。
“平時忙活著一天就過去了,也不經常出去走動,對我來說這個城市也算不上熟悉。忙和累是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也感到特別孤獨。”
她跟旁邊的老人們說,她老家的親戚朋友很多,住得也近,經常相互走動。來北京之后,因為代溝和兒子、兒媳能交流的話并不多,出了家門誰都不認識,和鄰居也都是點頭之交,因此倍感寂寞,十分希望能早日回老家。但讓她歸心似箭的原因是她的老伴還獨自留在老家。老伴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要照顧,所以沒法跟我一起來北京。因為工作太忙,兒子、兒媳婦和孫女也不常回家過年。在這八年當中,也只有過年的時候老太太才能回去和老伴團聚,老伴上了年紀后,心臟不是很好,讓她擔心。
二、有關育兒問題的代溝和矛盾
因為育兒觀念和方式的不同,老人和女兒女婿之間也產生了矛盾。
一個老太太說。
給孩子熱的牛奶太燙了、天熱了別給孩子捂那么多衣服……女兒經常因為類似的事情指責我。最激烈的時候我們吵成一團,幫忙照顧孩子反倒照顧成了冤家。
我外孫女半夜總是哭鬧,因為心疼女兒和女婿,晚上都是我和小孩子一起睡。我耳背,有時候不能馬上聽到小孩子的哭聲,也會因此受到埋怨。
面對與女兒、女婿的矛盾,老太太說一度心情郁結,前年之下一氣回了老家。
可去年老伴去世了,老太太又返回北京為女兒和女婿看孩子。
三、感覺累,有壓力
有個顯得有些滄桑的老人說,現在自己有兩個孫輩要照顧。前幾年,因為心疼兒子,從老家來北京照顧孫女,老伴在老家給女兒看外孫,兩個老人分兵兩路照顧第三代,她好不容易等到孫女上小學了,以為可以脫手回老家與老伴團聚了,沒想到國家放開了二孩。兒子和兒媳響應號召又生個兒子,在農村講究男孩才能傳宗接代,一心抱孫子的老太太,高興極了,這回又走不了了,也不想走了。
她又開始看孫子。因為疫情,孫女今年也沒上學,兩個孩子一起照顧,如今她的壓力比之前更大。現在我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不是在看孩子,就是買菜做飯,有時候還要做家務,每天累死了。但就是這樣,經常因為飯菜做的多少、咸淡、不好吃被埋怨幾句。
老太太自己心里也有委屈,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兒媳,總感覺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和尊重。雖然都是親人,有時也覺得自己是個外人。等孫女孫子長大了,還是想回老家去。
四、身體不好,擔心醫療
此外,還有老年人因為就醫問題傷透了腦筋。
從老家到北京“投奔”兒子的一個老人就因為異地就醫問題十分擔憂。
“我還有一個遠嫁南方的女兒,因此不符合隨子女遷入戶口的要求,我的戶口遷不進北京,看病也走不了醫保,都要自費。”一個老人說。
他患有高血壓和較嚴重的冠心病,在老家時就曾多次住院,且每天都必須服藥。“我平常吃那些藥也挺貴的,如果不能用醫保,肯定是一筆比較大的支出,所以每次藥快吃完的時候,我就讓老家親戚多買一些郵寄過來。幸運的是,我來北京一年了,目前還沒犯過病,可一旦犯病就很麻煩,那可是一筆大開銷,這也是我現在最擔心的問題。”
………
老人們的對話天馬行空,瑣瑣碎碎,話題切換的很快,我也是聽了好多天才聽了個所以然,越聽越悲哀。
以前說養兒防老,可這些老人呢,他們養大了兒女,并把兒女培養成才,可是這些獨生子女卻自身難保,老人們還要放棄剛剛退休的安逸,來幫助兒女看護第三代。
老人們的幸福是什么呢?
他們擔心的事誰來解決?
將來這些老人動不了了,怎么辦?
唉,我這是瞎操心,車到山前必有路,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切都會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