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未嘗不敗于專而成于共。專則隘,隘則睽,睽則窮;共則博,博則通,通則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yè),則與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則與人共其名;志得欲從,則與人共其利。是以道無不明,功無不成,名無不榮,利無不長。小人則不然,專己之道,而不能從善服義以自廣也;專己之功,而不能任賢與能以自大也;專己之名,而日恐人之勝之也;專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是以道不免于蔽,功不免于楛,名不免于辱,利不免于亡。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釋義:
“天下事未嘗不敗于專而成于共”語出北宋文學(xué)家司馬光的《張共字大成序》,是作者于嘉祐元年(1056年)為越州張推官所作。專:專制,專擅。共:共同協(xié)力。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沒有不敗于專擅而成于協(xié)力的。這句話著重闡明了建功立業(yè)之時齊心協(xié)力的重要性,以及專擅狹隘的危害性。司馬光認(rèn)為,專擅就勢必褊私狹隘,褊私狹隘就眾叛親離,眾叛親離就陷入困窘;反之,協(xié)力就匯聚眾力,匯聚眾力就暢通無阻,暢通無阻就一定成功。
為此,司馬光進(jìn)行了君子、小人之辨。他認(rèn)為,君子總是樂與人“共其道”,進(jìn)而“共其功”、“共其名”、“共其利”,這樣,道義必然昌明,功業(yè)必然成就,名聲必然榮顯,利益必然久長。小人則不然,總是“專己之道”,進(jìn)而“專己之功”、“專己之名”、“專己之利”,所以不免于道蔽、功廢、名辱、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