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系中的第三者
一段關系的處理,永遠只能是兩個人的事,加入了第三者,這段關系就開始越界。
最常見的關系越界,不是發生在原配與小三的劇情里,而是發生在每天的日常關系中。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
父母吵架鬧離婚,拿孩子當擋箭牌。擋箭牌,就是第三者。
“去跟你爸說,他再不回來,我明天就搬出去!”
“去跟你媽說,她如果再鬧,我讓她凈身出戶!”
“你看看你爸,是如何對待我的?這些年我為了這個家……”
“你就幫你媽說話,告訴她,我們法庭上見!”
父母把孩子作為傳話筒和情感宣泄的對象。而孩子,作為關系中的第三者,既無法做到絕對中立,又無法處理雙方矛盾,左右傳話,左右為難,關系問題也變得更傷人。
認真看這段關系,不難發現,這里一共只有三種關系:
? ? 父親和母親的關系;
? ? 孩子和父親的關系;
? ? 孩子和母親的關系。
對于父親和母親的關系而言,只有父母本人能夠處理,你無權也無法處理。
對你而言,能夠處理的,是你和父親的關系(與母親無關),以及你和母親的關系(與父親無關)。
厘清了這一點,就明確了彼此的邊界。明確了邊界,就理解了“我”在哪里終止,“你”在哪里開始。就不會因為“你的問題”而內疚,也不會因為“你的態度”而受苦。
邊界思維,意味著彼此尊重。
-2- 第三者關系,是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我們都知道,不應該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的東西拿走或據為己有,這是侵犯對方的財物。
然而,在關系中,我們卻常常介入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將對方的責任和權利據為己有,還聲稱這是“愛與關心”。
喬治·戴德在他的著作I Power: The freedom to be me(中文譯名《所謂人際高手,就是讓人舒服》)中談到了邊界心理學概念:
“邊界”的混亂是生活中所有問題和矛盾的核心。
在人際關系中,心理邊界的建立能夠幫助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各自的責任和權利范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了這些對邊界的認識,一旦遇到困境,我們就能夠區分什么是“我的問題”,什么是“你的問題”,而不會產生內疚。
當父母讓孩子傳話的時候,孩子應清晰地向父母聲明:“你們的關系,只有你們能夠處理,我不傳話。如果你們處理不了,可以請第三方仲裁或律師。”
如果母親在孩子面前表達對丈夫的不滿,孩子應清晰地表明:“這是你和爸爸之間的關系,我無法處理,我能夠理解你,但我不是情緒的垃圾桶。”
沒有邊界思維的人,不僅容易介入他人的關系,成為第三者,甚至可能把更多的人牽扯進來,比如公婆、岳父母……讓關系中出現第四者、第五者,讓一段關系陷入深度矛盾中。
邊界思維,并不是事不關己的冷漠,相反,它代表著為各自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3- 邊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公眾號文章《小孩才期待好父親,大人不在乎沒有好父親》,里面一位咨詢者談到:
小時候我從來沒聽過父親講一句對我肯定的話,到了現在只要他提起別人學習怎么好,當了什么領導,我就很生氣?,F在他不止說別的孩子如何,還說人家的女婿如何,還一個勁兒的說我老公笨,對我們的生活也特別愛干涉。
看到這樣的咨詢者,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回復?
作者的回復簡潔而睿智:
孩子可以期待好父親,成年人不宜期待父親突然變好,如果有這種期待,那就不是成年人。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小孩子可以說自己是不成熟父親的受害者,但你已成年,你已經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既不是你不成熟父親的受害者,同樣的,你的父親也不應為你的人生幸?;蛘呖嚯y負責。
希望自己的父母觀念更新,這沒錯,但成長是他們的事,你無權也無法干預。若想要“改造自己的父母,讓他變成你標準中的好父親”,那只能說明一點
——你!越!界!了!
-4- 我們因“邊界思維”而自由
通過對于喬治·戴德《所謂人際高手,就是讓人舒服》這本書的拆解和探討,我們了解了邊界思維與人際關系的處理,接下來,我來考考你。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案例,你能夠識別這里面的問題了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案例:
我的老公簡直就是個媽寶,他都這么大了,還整天聽他媽媽的話,沒有自己的思想!
我的婆婆控制欲很強,我懷孕期間吃什么不吃什么都由她決定。我跟老公說了很多次,讓他說說他媽,結果也不知道他們怎么說的,我的婆婆似乎非常生氣,最近一直給我臉色看。我懷孕已經8個月了,我該怎么辦?
——苦惱的小草
想必你已經看出來了,這個案例明顯是邊界的混亂造成了關系的混亂。
在三種關系(小草和丈夫,小草和婆婆,丈夫和婆婆)的處理中,小草女士的邊界都是混亂的。
首先,丈夫和婆婆的關系不是作為妻子的小草能夠處理的,那是他們之間的關系。
其次,小草和婆婆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她應該直接去和婆婆表達處理,把丈夫扯進這段關系中,不明智。
再次,在小草和丈夫的關系中,她試圖去改造“媽寶”丈夫,這是一種越界。明確自己在關系中的邊界,改變自己,學會有智慧地、有方法的和“媽寶”男人相處,這才是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擁有了邊界思維,你將學會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處理好自己的責任范圍內的事,你將獲得真正的自由。
最后,我們再來重新梳理一下思路:
核心觀點:邊界思維讓我們在關系中,不輕易的進入對方關系,成為第三者。
觀點支持:邊界心理學的理論:我們無法越界處理他人的關系。
案例:1、父母吵架讓孩子當傳話筒;2、婆媳關系拿丈夫當傳話筒
觀點補充:邊界思維,不僅讓我們在關系中不當第三者,而且在兩個人的關系中,也學會明確邊界。譬如我們試圖改變不成熟的父母,也是一種越界。
越界,讓我們畫地為牢。
愿我們在自由的道路上,一起成長。
END.
Hello,我是三級拆書家羽美人。專注、耐心、永不妥協的終身成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