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真的存在天才嗎?
相信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場景“這個人畫畫真有天賦”、“我沒這個天賦做這件事啦”、“天才就是天才,隨便學學都比我們厲害”等等。
我們在心里默默的相信,會有那么一群人,從生下來就是做某件事情的,這些人被稱為“天才”。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也追不上他們的腳步。
但是,我們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嗎:
是誰告訴我們他們是天才的?
仔細回憶一下,我們得知“天才”這個詞語的來源大部分是哪里?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媒體,并不是科學論文。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研究了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發現這些人并沒有所謂的生來的”天賦“,這些”天才“也是普通人,并不像我們熟知的那樣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
相反,每個領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我們再想想現在的媒體,他們需要用博人眼球的標題來吸引讀者,所以,你看到的是事實也不是事實。
是事實:這些被稱為”天才“的人,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不是事實:他們不是一夜之間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的,他們努力的過程并沒有被報道出來,沒有人知道他們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意志力和天生才華,都是人們在事實發生了之后再去賦予某個人的優點:杰森是位不可思議的網球選手,因此,他一定生下來就具有這種才華;杰尼年復一年地練習拉小提琴,每天堅持幾個小時,因此,他一定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意志力。
——《刻意練習:從新手到大師》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選擇性的無視掉了別人背后的努力,初中課本上的東西,有的人到現在都沒有讀懂。
成功的花(兒),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 冰心
互聯網的發達,信息以指數方式增長,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學習方式。但這樣的現象也導致了人們的知識焦慮,我自己也不例外。
隨處可見的《3天學會XXX》、《一周掌握XXX》、《30天精通XXX》等等,我們總是寄希望于用很少很少的時間,換取無窮的成就。
努力了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個月,發現自己追不上努力了20年才達到今天成就的大師,于是說自己天賦。
如果幾天的時間就可以追上20年的大師 ,那只能說明這個行業也不過如此。
一旦你假定人們的某種才華是天生的,那么他會自動變成你無能為力去改變的東西:如果你不具備天生的音樂才華,那么就不要懷揣當一名卓越音樂家的夢想了。
——《刻意練習:從新手到大師》
天賦也許成為了除”沒時間“外的另外一個借口。
《刻意練習》就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存在所謂的天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這種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2、刻意是什么?
刻意練習的本質
刻意練習的本質是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想到狗的時候,你腦海中想到的并不是狗這個字,而是一個模糊的狗的形象,仿佛真實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新手和大師的區別就在這里。
拿設計師來舉例子吧,很多面試經驗都提到,面試官看到你的作品就能知道你的設計水平如何,而新手包括我,卻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也就是說,同一件事物,他們看到的東西遠比我們來得多,差距就在此。
杰出的人物能夠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卻只看見“一棵樹”。
好在,設計行業作為一個發展了很久的行業,我們可以完全通過練習,來達到大師這樣的水平。
不過,練習也分好幾種。
無目的的練習
無目的的練習,也可以稱為”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的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拿臨摹畫畫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要想提高水平,臨摹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很多人在初學的時候,只是看原圖上有什么自己就畫什么,畫完了,覺得臨摹的不錯,開心一下,拍拍照發發朋友圈。
但是,一旦你問他”你從這次臨摹中學到了什么?你哪里畫的不對?要怎么改正?“這些問題,他可能會不知道怎么回答,因為壓根就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
這個我深有體會,有段時間,臨摹完之后就完事了,特別想拍下來發給朋友看看。我那個時候的心理應該是,”終于又臨摹完了,臨摹的還不錯,發給朋友點個贊吧“,什么”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想過,以至于很多錯誤犯了很多次也沒有改正,水平還是原地踏步。
舍棄這樣沒有目的的練習吧,這樣的練習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這樣的練習也適用于工作,人們認為有20年工作經驗的人,往往比工作5年的人能力更強。
但是現實并不是這樣的。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么,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原因在于,如果沒有刻意的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的退化。
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比通常的練習更有效,是通向刻意練習的第一步。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這樣四個特點:
1、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定義明確的目標,刻意有效的指導你的練習。
比如你在練習鋼琴,比起漫無目的的練下去,制定”以合適的速度彈完曲子,連續彈2次,不犯任何錯誤“這樣的目標,會好很多。
如果沒有這樣的目標,根本沒有辦法判斷練習是不是有效。
如果沒有達到目標,那么到底是在哪些環節出了問題,下次彈的時候著重注意這方面。解決一個個小問題之后,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
2、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多任務并行“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個方向。
我原來也是這個觀點的擁護者,覺得邊看動漫邊做設計,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但是,實踐下來之后,效率常常低的可怕。動漫看的時候基本上不帶腦子的,更不用說那些復雜任務的并行了。
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過”心流“這樣一個觀點。
心流(英語: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者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某者在此狀態時,通常不愿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這個我理解為“忘我”的狀態,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專注的以至于忘記了時間的存在。相信喜歡玩游戲的朋友都體會過這樣的感覺吧。
要想取得進步,必須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任務上。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我們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水平或技能,是向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因此這種練習必須,也應當包含反饋。
練習過后,我們必須評估這次練習,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不好的地方應該怎么改進?
只有我們開始關注并解答這些問題,我們才會知道自己距離實現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
這個反饋可以是別人給我們的,也可以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提出的。我們要進入“練習→反饋→改進→練習”的循環中,不斷提高自我。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你要去做一些讓你感到不太舒服的事情。
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很熟練了,你會陷入一種自動完成的狀態。這種狀態,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完成現有的工作。也正因為這樣,只是在重復舊的東西,進步也無從談起。
就好像現在讓我們”1+1=?“的問題,就算是做1000遍,也是無意義的。
也正因為離開舒適區會不太舒服,才把普通人和接觸的人區分開來了。要向取得相應的成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刻意練習
有了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我們要更進一步,做到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跟有目的的練習在兩個方面上存在著重要的差別。
1、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
也就是說,在那一行業或領域之中,最杰出的從業者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水平,使他們與其他剛剛入行的人明顯區分開來。
簡單講,這個行業中,要能找到最優秀的那批人。
這里我們要提出正確的問題:為什么這些人會這么優秀,他們做了什么使得他們成為了最優秀的那批人?
我們要找到他們進步的方法,為我們所用。
臨摹的意義就在于此。
2、需要一位能夠布置練習作業的導師
我們要找到一位合適的導師,以便在練習的過程中提供大量的反饋,及時指出我們存在的問題。因為,就像前面所說的,一開始我們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靠我們自己現有的認知是找不出來的。
因此導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久而久之,我們會學會自己檢測自己、自己發現錯誤,并且進行相應的調整,這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很多人會問,我沒有機會找到這樣的導師該怎么辦?。?/p>
沒關系,即使因為種種原因找不到,但有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導師。
那就是互聯網。
在網上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幾乎所有東西,很多樂于分享的人,會分享他們的經驗供我們學習。
在有目的練習的基礎上,加入這2點,就是刻意練習。
這種刻意練習幫助我們建立最重要的心理表征,讓我們看到我們之前看不到的東西。
3、Common sense isn't actually common
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說:這些東西我都知道啊,來來回回就那幾樣東西,雞湯都這樣。
是的,確實是些很常見,很普通的東西。
人們總是寄希望于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東西,它可以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什么《XXX速成》、《7天精通》等等,也正是表明了很多人浮躁和焦慮的狀態。
很可惜,這樣特別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Common sense isn't actually common.
——伏爾泰
常識并不常見。
有句話叫做“道理都懂,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有些人常用這句話來抒發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得渾渾噩噩。
解讀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時候經常用這句話。認真想想,那時候是想表達“我已經很努力了,我那么努力的看過很多文章,怎么我的生活還沒有改變?”。
沒改變是很正常的。
因為,理論跟實踐之間相隔不止十萬八千里。
如果人人隨隨便便看幾篇文章,然后一夜醒來都成為設計大師了,這樣的世界難道不可怕嗎?
常識并不常見。
我們熟知這些所謂的“雞湯”,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從來都沒有長時間的實踐過這些“雞湯”。而是期待能有某種神秘的秘訣,讓我們跨過這些努力的階段。
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練習時間最長的人。
仔細想想,除了工作那種自動完成之外,我們給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時間去刻意練習,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1個小時刻意練習,一年365個小時,要想達到所謂的“1萬小時”(被證實是錯誤的),也需要27.4年。
對比一下自己每天的安排,提高這么慢,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以這樣一個故事作為結尾吧。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頭腦還保持清醒的時候,雖然不能出門組織和參加各種活動了,但是他邀請想要咨詢他問題的人來他家里。
這些人包括國家總統、總理、500強公司的CEO,來與他共共度周末。
在每次周五開聚會開始的時候,他都會對在場的人說這樣一段話:”星期一的時候,我不希望你們說這個周末過的有多愉快,我希望你們跟我講,你們做了些什么改變。“
共勉。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