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忘記密碼和注冊為什么不能放在一行,置于登錄按鈕之下?
界面設計是建立在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之上的綜合學科,需遵循平面設計的基本原理,即排版。這些相關基礎知識感興趣的可查閱平面設計關于版式設計的書籍。推薦《版式設計原理》。
如果把界面設計往通俗了去說,也就是對信息的歸類和整理。從這個意義上看,用戶登錄界面,登錄屬第一層次的信息,忘記密碼其次,注冊屬最后層次。如果,把后兩者放一行顯示,從視覺語言上講,是把兩者放在了同一個層次上,不分仲伯。從實際運用場景來說,大多數用戶在登錄時,會比較順利。少數情況會忘記密碼,需要觸發找回密碼功能。更少的情況是瀏覽用戶會偶入登錄界面,需要觸發注冊。(對于新用戶,系統可根據判定結果引導其至注冊頁面。)界面設計可以從視覺上對用戶做引導,把信息按用戶需要分層次逐一層顯給用戶。不需要的用戶就不會繼續往下看。簡約設計也就是這個道理,用戶不需要的再好看也不用給他看。
2.何謂好的用戶體驗設計?這個由誰來評判,又有什么標準?
好的設計就是不要讓用戶思考。這也是我為什么要把用戶注冊里獲取驗證和填寫驗證碼分開。我希望用戶在注冊過程中可以不假思索的按下一步、下一步、完成。這樣做雖然看起來多了一個頁面,但實際上卻節省了一步交互。
關于用戶體驗設計的原則是自從這門學科出現以后,很多從業者經過實踐并結合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的。這些知識其實并不只是設計師需要了解的。產品經理,開發等團隊成員都應該有所涉獵。相關書籍也比較多。個人推薦《about face》和《視覺設計與認知原理》,偏重設計師;《點石成金》和《用戶體驗要素》,適合設計師、產品經理、工程師、程序員等。
用戶體驗調查也有一定的方法,不是隨便拉幾個人問一下他是否喜歡這么簡單的事情。調查對象的刪選,調查結果的分析,這些事情都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并認真去做執行,摸索著前進。我個人覺得,隨便拉幾個人問幾句話之后得出的結論,不能算結論。
3.理財APP用戶需不需要頭像?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記憶對人臉有很強的識別性。如果,你希望你的APP跟用戶有更一步的情感聯系,給他一個頭像顯然是比較討巧的。至于,用戶都是很懶的。不會去設置頭像。這個現象是存在的。多少目前無處判斷,或許產品上線,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這也就是為什么APP上架以后還會做版本迭代的原因。用戶不愿意設置頭像,也有APP是通過第三房賬號登錄解決這個問題的。如,用戶可以通過QQ賬號登錄,同時獲取用戶的QQ頭像及相關資料。此功能是否要做,都需要后面再探討。目前,我個人覺得無所謂。做不到極致,就暫時擱置。至于銀行APP為什么沒有頭像?我想,因為在用戶的概念里,他用什么銀行的APP,他都不會覺得賬戶是他自己,他只會認為賬號是他的銀行卡。而理財APP,把用戶稱為投資人,這個人的概念就不等同于銀行的銀行卡。
4.“銀行卡不合法”如何修改之后會使得文字更加友好?
不合法,這種描述過于專業和嚴肅,確實會讓用戶體驗不好。至于如何修改會使得文字更加友好,我先是這么想的:
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提示信息?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用戶輸入錯誤、暫不支持改銀行、銀行卡其實存在但卡號在系統內不存在、卡片是信用卡。從實現的角度考慮,要分別針對以上情況進行判定并作出相應的提示,比較困難或難以實現。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無非兩種情況,輸入卡之后成功,輸入卡之后不成功。既然系統無法判定用戶是輸入錯誤還是系統內無此數據,就假設用戶輸入是正確的,都返回“該卡尚未開通此業務。”用戶在重新輸入時會發現自己原來是輸入錯誤。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我認為比較合適的文字表達方式。
我知道,這其實并不好。
更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我們不要讓用戶出錯。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掃一掃自動識別銀行卡的功能,來避免用戶出錯。這樣,后端程序員就不用再苦苦思考,如何去判定用戶是否錯了,是怎么錯了,大家也不用去咬文嚼字了,畢竟這是作家比較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