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間,一學期又完了。回顧本學期與孩子們走過的時光,幾多辛苦幾多樂啊!要說總結我的語文教學生活,且從下面三點談起吧!
? ? 一、教學強基
本學期我的語文課依然上得快,十二月初就結束了新課。每課都做到了提前預習,要求自讀3遍以上;課中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述,然后結合主要問題進行交流;生字教學時,每課拿出特定時間進行訓練,該認讀的做卡片,該書寫的重示范,每個單元的一類字進行了聽寫過關;寫繪練習放得比較寬,讓孩子們自由創作,然后進行簡單評講;期末帶孩子們進行了詳細的單元復習,對知識點做了較為嚴格的檢測。通過訓練,孩子們的朗讀能力、提取課文信息的能力、感悟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及生字書寫能力較上期有明顯提高。
自我提醒:1、生字最好課課過關;2、單元知識點最好每單元一測;3、提問訓練要加強;4、每周寫2—4次日記;5、利用好“課前3分鐘”;6、后進生的轉化;7、獨立學習能力的持續培養。
在推進課外閱讀的同時,不能忘記打牢語文教學的讀寫根基。
二、閱讀奠基
閱讀,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成績,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的精神成長奠基。這是我“至死不渝”的理念。
這學期,孩子們除了語文教材,還讀完了《日有所誦》全冊,讀得更多的是課外書。早上,我們朗誦《日有所誦》中的兒歌童謠、古詩詞、對韻歌、三字經;午間,我們共讀整本書《老鼠花匠》《一只想飛的貓》《藍皮鼠和大臉貓》和《香草女巫》,欣賞繪本《逃家小兔》《獾的禮物》《花婆婆》《活了100萬次的貓》《不一樣的卡梅拉》等經典繪本;晚上,孩子們帶著學校與班級的故事書回家自由閱讀。
與此同時,我開展了一個閱讀系列活動。十月長假后發起了“挑戰23天閱讀”閱讀的倡議,90%以上的家長和同學積極行動起來,80%的同學完成了挑戰任務。為了深化前期活動效果,十一月份我又發起了“比比誰讀得多”的活動。果然效果來了,孩子們在學校里每天是興致勃勃地借著書、高高興興地讀著書、爭先恐后地記著書,我甚是欣慰。但孩子們在家里的閱讀是個怎樣的狀態呢?我很想知道。所以我又開始給家長布置“作業”,要求他們將孩子在家里的閱讀情況寫給我,要求客觀真實,不盲目自信,也不過分謙虛。慢慢地,一些家長在我的鼓勵與“脅迫”下交上來了,再慢慢地,另一些家長也陸陸續續地交來了。截至最后有三十多位家長完成了這道作業,不管長短,不管好壞,我都一一閱讀,稍加修正,再收藏、打印、下發了。十二月份的活動是寫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評講后我把寫繪卡裝訂成冊了;新年后元月份最后一次活動是“評選讀書達人”,20多位同學獲得了獎狀與課外書,王雨萱與焦思涵同學還被評為校級“書香少年”。
這次班級閱讀系列活動的開展,孩子的閱讀熱情是看得見的,不論讀得是多是少,是深是淺,他們是真正行動起來了。這次活動對家長來說,既是一個考驗也是一種推動,首先他們知道了我在為孩子們的閱讀行動著,努力著;其次大部分人也在為孩子的閱讀盡著力。經過這次活動,我深刻地體會到:想要做事,必須行動;想要有效果,必須下功夫。尤其是閱讀這活兒,你既要舍得花時間,還要冷靜地去思考、認真地去設計、積極地去落實,再仔細地去梳理,及時地去總結、記錄,終會有收獲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你不逼自己一把,不考驗一下自己,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樣。只要你動一動,也好過原地踏步。同時家長也是需要激勵的,大部分人不單單惰性大,而且觀念落后。你不去宣傳動員,不去分享和鼓勵,他們永遠是蒙昧的,永遠是得過且過、無動于衷的。
自我提醒:1、把課外書的借還工作交給優秀學生負責;2、班級書庫更新;3、午間自由閱讀為主,學生自己選書,自己還書; 4、參加“百班千人”閱讀活動;5、做實“好書推薦”與“共讀分享”......
三、玩耍尋趣
這學期,原計劃利用周末和班主任一起分片開展行讀活動,讓孩子們在聚餐、游戲與閱讀共享的過程中,增進友誼,激發閱讀興趣,但由于前兩個月學校迎檢加班、中間一個月秋雨連綿、最后個多月天太冷而放棄。還好,十二月份三個周末,我帶著場鎮附近的一些孩子去碧桂園玩耍。和他們一起步行、滑滑梯、看別墅、觀賞植物、乘電梯,一塊兒吃吃喝喝,說說笑笑,是一件快樂的事。對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若干年后,他們能夠真正記住的,或許就是這些情事。
自我提醒:下學期爭取把分片行讀活動搞起來。哪怕一兩次也是好的。自己辛苦點沒關系,只要孩子們高興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