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幾天讀到一篇文章,里面講到一位爸爸說,自己一年只有7萬的收入,妻子卻想讓兒子讀學費 5萬的學校,妻子說,因為圈子很重要。一語道破當今社會人對"圈"的向往。
? ? ? ? ? ? ? ? ? ? ? ? ? ?
為什么向往"圈"?
因為你不成功,就會很慘。
好"圈"意味著好的人脈、資源、財富,甚至你和你下一代的未來。
? ? ? ? ? ? ? ? 01 何謂是“圈”
到底什么是"圈"?
圈子是"圈",圈層也是"圈",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圈子"是什么?
在百度百科里的定義是:集體或活動的范圍。
我對它的理解認為,因共同興趣、愛好或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系在一起的人群。它更像西方文化里的社群/俱樂部,是共同學習/交流的聚集地。
"圈層"又是什么?
在百度百科里我沒有找到他的定義。
但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則能給它一個很好的詮釋。
影片記錄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人生軌跡:
7歲,上流社會的John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他們生活路徑明確,讀牛津、入政壇。
7歲,貧民窟的Paul只能把"吃飽飯,少挨打"當成自己的人生愿望。
很多人都容易把這兩種“圈”子搞混,以為"混圈"是混"圈子",其實骨子里要的是“圈層”,正如開篇故事里的那位母親。
? ? ? ? ? ? ? 02 為何鑄“圈”
在《圣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寫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額,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證明∶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人生七年》49年的跟蹤調查,殘酷地發現∶ 窮人家的孩子依舊是窮人,富人家的孩子依舊是富人,階層進行了傳承。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88年做了一次對美國底層生活的體驗,她揣著1000美元,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包括零售、清潔、老人服務.…最后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的地方
因為住在偏遠的地方,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她用于提升和發現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兼職
因為做太多勞苦工作,無力做其他任何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然后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最后她換了六份工作,但不管多么努力,終沒有換來一個未來。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湯瑪斯·皮特克提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于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于哈佛、馬云有泰山會、馬化騰有汕潮幫、高曉松有高氏顯赫家族。。。
除了財富,還有權力和文化,這意味著掌控了社會的全部。
此時,你可能會想,作為什么都沒有的普通人,是不是只配過躺平的一生?
對不起,你想錯了。
金字塔結構下的社會生存,不成功就會很慘,連平淡的躺平也無法奢望。
這就是馬太效應。
唯有努力躍遷,跨越圈層。
哪怕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繼,
前人栽樹,也許才有后人乘涼。
是不斷固化的社會階層在推著我們負重前行
? ? ? ? ? ? ? ? 03 何以赴“圈”
普通人沒有強大的家世、人脈、金錢資源,何以赴“圈”?
答案是:把自己變成資源。
? ?
醫學界腦科第一人的寒門教授李秉權和將門千金胡素秋的執手相伴,相守一生,即使只剩白骨也站在一起,成為佳話。撕開階層缺口李教授靠的是實力,但保持階層,更要靠實力。
《三十而已》里的顧佳,提著20w+的愛馬仕頭破血流終于走進了“圈”,但無法對等的資源供給,照樣被太太們排擠、愚弄到傾家蕩產,最終,是及時認清后的迅速抽離才得以善終。
如何把自己變成資源,三個錦囊或許可以助力。
? ? ? ? ? ? ? ? ? ?
錦囊1? 以專為守
專也,外功也。是找到并練就一項看家本領,一為安生立命,二為資源積累,尤其對寒門來說,不失為重要。
如若幸運你已找到外功,就請刻苦深入并堅持。但很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半途就已匆匆離去。根據《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畢業后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占比剛剛跨過6成,這意味著有40%的學生一畢業就“裸?!绷?,而工作1-3年以后轉行的比例則更高,意味著一切又回到起點從零開始,不是起點有多可怕,只是時間太貴。
曾經有位身邊的朋友,憑借自己所學的過硬專業能力,獲獎無數,短短幾年實現職業3連跳,從農家草根到行業金領,是典型的破圈成功人士,然而當挫折來臨時,因為太自負沒有能堅持,到現在一直仍兜兜轉轉的職業跳動中,再無建樹,當年千辛萬苦擠進的“圈”,如今早已把他拋得很遠。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你可以不是曾經的學霸,但一定要努力成為未來的行業精英。
錦囊2? 以能為攻
能也,內功也。是為人處世、直面困境、持續學習的情商、逆商和學商。也叫可遷移的通用技能。
飛將呂布被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因有勇無謀,被部下叛變,城破而捕被處死。
猛將張飛,善于奇襲,卻因不會做人,被部下反奇襲,取其頭顱,終其一生。
天下擁有專業技能的奇人異士不計其數,如何能做到有勇有謀,則需練其內功也。
如此廣博的內功,我該去哪里練?此刻,“圈子”就可以是最好的借力。
圈子有千千萬萬,可以讓你涉獵、深挖、拓展,機于興趣,更基于需求,一定要明白自己為什么而學,切忌盲目。
我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這樣的感受,感覺什么都缺,什么都想學,盲目報名后,最后大多然并卵,還越學越焦慮。學習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1、? 跟著有結果的人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讓你有結果。
2、? 跟志同道合的圈內人士學。擴展深度和廣度,相互幫助和促進。
3、? 學以致用。學習需要轉化成實踐,最好產生經濟價值,提高資源價值。
借力“圈子”,可以讓你事半功倍。但是,切記切記,入圈最重要的是鏈接牛人,靠近核心,成為核心;學習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本身,而是把它作為介體,讓知識轉化成價值和經濟,去構建成資源,去塑造自己。
請記住,只有資源對等的利益共同體才是行動共同體。
錦囊3? 以心為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以我想把心放在最后。
當優秀的你真正做到了以上2點,在我心中你早已是英雄,因為,能堅持做到人真的不多。
但是,英雄,請別在路上丟失了自我。
起點時,相信每個人的初心都是理性的,但跨圈過程中的個中心酸,誰人能知。能做到及時調整,笑對挫折,始終保持初心,才乃真英雄也。
李誕在《奇葩說》里分享他的一位富人朋友,原本開著私人飛機去度假,不想碰到阿富汗王子的座駕,那是用波音747改造的超級機,停在一起時,自己飛機的就像玩具,富翁因此不悅,原本快樂的度假之旅也提早結束了。
所以,即使再富有的人,也會覺得有不富足,全因一個字——心。
身處社會最底層(第九層,生活都不能自食其力)的人一下子想入上流社會的機率肯定是微乎其微,畢竟灰菇涼只在童話里。但如果擺正心態,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先靠近第八層,做到生活能自食其力,相信并不是遙不可及。
夢想遠大,需腳踏實地,生活艱辛,需快樂助力。心態決定形態,只有功利的達成,再甜也摻著苦味。只有你最愉悅的樣子,才是離夢想最近的樣子。
路遙說,我們每個人終將歸于平凡,歸于平凡的世界。? ? ?
我想說,相比入圈層的成功與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并成長的自我,更加珍貴。
當擺正了心態,明晰了自己的位置、目標方向和成長路徑,按自己的節奏勇往直前,必定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活出自己的精彩,是普通人在人生逆襲路上更陽光四射的羅馬大道。